有些事情是這樣的,你可能很早就聽說有這個東西,也許是在跟朋友的閒聊中,也許是路過看到一張介紹的海報,但它就只停留在腦海的最淺層,而你從來沒去進一步思考細節,沒想過這件事你可不可以做,或是做這件事的目的和樂趣可能可以是什麼;沒有,你僅僅只是「耳聞」這個東西而已。1

對我來說,所有的「出國夢」,包含留學、交換學生,很長一段時間都只停留在「耳聞」這個階段。

也許是我總覺得出國一定要花很多錢,而那根本不是大學就被迫要經濟獨立的我可以負擔得了的;也或許是因為大一我就放棄追求 GPA,而出國留學、交換學生好像都需要很好的成績才有可能成行。

不過說到底,這些印象也始終都是「耳聞」來的,有多少是真實情況?我們的生活又有多少被這種自己腦補的印象所限制,而沒機會踏出第一步?

總之,我一直不曾將出國視作一種可能的選擇,持續了好長一段時間。

分享的額外收穫

大二下學期時,我投了很多間實習的面試,並在 ptt 分享了面試心得。在推文中有幾位前輩不約而同的提到出國:

推 crossdunk: 看起來不要落下英文可以出國惹 05/21 18:23

推 Meow0129: 大學暑期實習結束後還是好好念書比較實際喔XD 05/22 22:32

→ bben900911: 同上,拼在校成績和英文。 05/22 23:04

→ bben900911: 就算美國公司不好進,位在日本的跨國企業也是可以考慮

推 marmarmar: 加油 ! 履歷有i社實習 對國外軟硬體公司都蠻認可的 05/23 23:21

雖然當下我以「我成績很差,而且也沒錢XD」作為回覆婉拒了前輩的提議,但我第一次開始認真思考出國的可能性。

有趣的是,這幾則推文並沒有明確提到出國讀研究所,而出國讀碩士通常是資工系學生要去美國工作的最主要,也最簡單的途徑。

為什麼說畢業就丟美國公司履歷, 直接找到北美的工作難如登天? 因為… 沒有身分, 如果美國公司想要直接錄取你, 需要請律師+花錢幫你辦身分跑手續 美國是資本主義的國家 當自己本土就有一堆剛畢業留學生, 英文不錯, 也沒有身分問題(讀工程領域, 畢業後有3年的工作簽證), 為什麼需要花更多錢找一個台灣的大學畢業生? # 土生土長 | 我們如何成為北美軟體工程師 | 這才是真實過程

除非是百萬人取一的天資與實力,要在沒有美國身份的情況下被美國公司錄取實在太困難了,因此去美國讀碩士,再利用畢業後合法的身份找工作,是最多有美國夢的人走的,也是最容易成功的路;如果在台灣讀完碩士,又想要去美國工作呢?去美國讀第二個碩士——聽起來有點荒謬,不過世界的確是這樣運作的。

如果推文都是說去國外讀研究所的話2,我可能會因為經濟和成績的限制而反射性的拒絕,也就不會有後續的思考了。

出國的第三種可能

如果不是在煩惱要不要讀國外研究所,又有什麼好思考的呢?答案是,我在想從台灣投美國實習的可能性。

實習仍然需要公司協助處理身份問題,但因為我知道一位前輩在沒有身份的情況下錄取了美國微軟的暑期實習3,既然前人已經走通了這條路,雖然不知道難度有多大,至少成功的機率不是 0,好高騖遠的我開始在盤算一個聽起來很瘋狂的計劃。

野心

此時是 6 月,大二下學期正要結束。我已經考慮快三個月要不要提早畢業的事情,卻意外插入了海外實習的可能性;這裡提的海外實習是大三升大四的暑假,看起來很超前佈署,畢竟是一年後的事情,不過美國公司的暑期實習往往在前一年的秋天就開始面試的流程了,所以這時候去想也不算太早。

我想的是,如果真的拿到了國外公司的 offer,就在四上休學一學期(因為國外暑期實習通常是十二週,很難如期趕上台灣的開學),看有沒有機會在休學的這一學期中服完兵役,再在四下復學,修少少的學分畢業。

為什麼不大三畢業,然後在那一年的暑假去實習?因為大部分公司開的實習,都要求在實習完畢後要回到學校繼續學習4,故若真的去海外實習,勢必就要放棄大三畢業的計劃。

想法成形,我自己都有點被自己的野心嚇到,但查了好幾天的資料又覺得好像是可行的--那就試試看吧。

時也?命也?

升大三的暑假,白天忙碌於實習,晚上忙著聚會、社交,就只能抽空在一大早去公司,用上班前的空閒,刷面試常見的程式題來練習;到 9 月才開始認真準備面試的東西:練英文口說、寫大型程式專案、改履歷,並開始搜尋各大公司的實習職缺投履歷。

從 9 月中到 10 月底,大約投了 50 間公司,只有四間有進 pre-test 5,其他大部份是當天或隔天就收到拒絕信了。而那四間在我做完 pre-test 之後也沒有任何聲響,幾個月後才陸續再收到拒絕信。

或許會有幾年後的讀者無意間找到這篇文,所以容我帶個背景,當時是 2020 年中,美國本土正在被 Covid-19 無情肆虐,2020 年暑假的實習不是改為遠端就是關掉,連正職的情況都不太樂觀,所以 2021 年的暑期實習是處於僧遠多於粥的情況,比歷年都還要多的人在競爭同一個職位。

在投履歷的過程,我只能如實的說我沒有簽證,這應該是很多間公司在當天就可以發拒絕信的原因;因為疫情而不考慮收海外學生也是可以預期的6。另外被拒絕肯定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自己太弱了,雖然有前輩的例子可以參考,不過他可是交大資工第一名畢業,況且還比我多兩年的經歷,實力的差距真的是不能以道里計。

總之,到這裡我就放棄了7,尤其大三上又是我負擔最重的一學期,實在沒有多餘的心力空耗在這些看不到希望的事情上。

特別將這段過程寫得比較細,雖然是失敗的經驗,也希望或多或少的能鼓勵到更多人去台灣以外的世界看看。常常會聽有國外經歷的前輩分享說台灣人都很優秀,只是沒有勇氣踏出舒適圈;我在 intel 常常要和國外的 IT 打交道,得到的體悟也是如此(有些外國人真的是同一件事要講三四遍他才知道你在說什麼…)。

可惜在台灣,好像周遭的人很少會想得到用這種方式走出台灣,然而用三個月去體驗美國的職場與生活,確定國外的生活是不是真的適合自己,應該是超級划算的吧?畢竟,也不乏有人去美國讀完研究所、工作後才發現當地生活與自己不合的。或許寫文的當下還不是太適當的時機,等疫情相對平穩之後,還是學生的人也不妨給自己一個機會試試看:)

從海外實習到海外正職

找不到美國實習,就只好按照原定計劃,如期三年畢業了;恰逢年底,也該開始找預聘的正職。就在這時,我在 ptt 翻到一篇可以幫忙內推新加坡 ByteDance 的文,沒考慮太多就申請了,畢竟前面投了這麼多間海外公司,對流程已是駕輕就熟。

後續的時程表大約就如這篇分享的面試心得文提的,這裡便不贅述。不得不誇讚中國公司的效率,不到一個月就完成 pre-test 和三場面試,在 2020 的最後一天順利拿到 offer。

完美的一切,除了…

原以為找正職工作的過程,就算不是歷經九九八十一難,至少也是和大二找實習一樣要面個五六間,沒想到第一間就拿到了 offer,雖然打亂了計劃8,考慮半個月後還是簽了約,塵埃落定。

為什麼會接受 ByteDance (TikTok/抖音)的 offer 呢?資工系做的工作廣義上雖然都是寫程式,但領域還是差滿多的。我做的工作是 DevOps/SRE,一句話帶過就是寫程式來管理電腦,如果需要管理的電腦數量愈多,要處理的方方面面就愈複雜。

用一個比喻來說明的話,帶領百萬雄兵的將軍,顯然是比百夫長來得有價值;如何讓百萬士兵運轉如幾百人一樣流暢,如臂使指,就更考驗將軍的本領。

使用者愈多代表流量愈多,也就代表需要管理更多台電腦;而抖音因為產品面向的是全世界,加上產品本身相當成功,每日要處理的是台灣公司難以企及的億級流量,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速度和學到的東西都會是在台灣大部份企業無法達到的層級。

另一方面,ByteDance 還是一間很年輕的公司,雖然近幾年大幅擴張,管理仍相對扁平化,我個人喜歡不受太多拘束、有自主空間並可以發揮影響力的環境,感覺 ByteDance 在這方面比較符合需求,不過也是要進去才能驗證就是了。

完美的工作內容、產業、地點9、公司規模與管理模式,甚至連薪水也遠高於以前對第一份工作薪水的想像,沒有什麼可以挑剔的地方,除了它是中國公司以外。

國高中的我還滿憤青的,對於各種時事、社會議題總有說不完的意見;大學以後雖然趨於虛無主義,但討厭中共的情感還是在,這也是我猶豫的主要原因。

然而另一方面,看到美國幾間高科技企業壟斷、販賣隱私、打壓多元,讓人感慨天下的烏鴉一般黑,上述的一切又那麼的吸引人,加上接受 offer 就可以放長達半年的假,想到這就還是簽下去了。

出走

說了這麼多好像都沒有寫到為什麼會想出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想要多看看不同的世界吧。就像有些人會申請交換學生一樣,去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感受當地的文化等等,網路上許多人對交換學生的想像或收穫,大致上應該都符合我想出國的想法。

我從高三開始就在刻意的錘鍊自己對於經驗的開放性,換言之,我一直不斷的在尋求新的體驗,一開始是半強迫自己,後來則變成一種習慣了;加上好幾份實習已經充份體驗台灣的職場與工作環境,出走台灣在這樣的脈絡下就成了非常自然和合理的選擇。

下一步呢?自我期許是希望在新加坡待個一年就好,最久不超過三年。這麼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我把出國工作當作一種追求人生體驗和開闊眼界的方式,而沒有想要久居國外的意思10;另一方面我以敏捷開發敏捷管理的方式在規劃未來,而敏捷的精神就是擁抱改變,快速的疊代,待太久既不敏捷,也沒辦法增加更多的人生體驗,更會減少反脆弱性,不過這些都是後話,留個記錄,因為和提早畢業的理由有很大的重疊,之後寫相關文章時會再花更多篇幅來解釋。

最後,節錄自己非常、非常喜歡的一首詩作為結尾。

趁你還能走,趁遠方對你還有感情

趁時間尚餘些些,可以受傷也足夠療傷

快走快快走,不要為我在這裡

要為自己成為各處

《李進文/成為各處》


  1. 人的大腦傾向最節省力氣的思考方式以提高效率:我們不可能對於日常生活中的每個概念或每件事都去深度的思考,所以刻板印象這種貼別人標籤的方式,或是習慣這種讓生活得以自動化的方式,都是大腦為了省力,演化的結果。想要了解更多這種大腦運作的方式,可以參考《快思慢想》中對系統一和系統二的描述;在一些心理學、行為經濟學著作也都具體描述了這種機制。 ↩︎

  2. 那幾位前輩可能意思還是叫我出國讀研究所,不過沒有講明就讓我有另外自己解讀的空間。 ↩︎

  3. 附帶一提,這位前輩我從高三開始追蹤,影響我甚大,連這個部落格的模板也是跟他用同一套(也因為懶得找更好看的哈哈),可能會寫一篇來談這些因緣。 ↩︎

  4. 我其實不知道這種要求有什麼用意,如果有人知道也可以留言或私訊我,我滿好奇的XD ↩︎

  5. 包含線上寫程式題目、玩小遊戲測知覺/數學/反應能力、寫 project 等等,共通點是不會跟面試官說到話,是篩人的第二關;第一關是履歷,但也有公司是履歷關不刷人,所有人都讓你做 pre-test,反正 pre-test 成本低。 ↩︎

  6. 這一部份純粹是猜測,我除了在 intel 實習認識的留學生同事以外,就沒有什麼管道可以拿到美國的資訊了。 ↩︎

  7. 必須說我在這過程中也沒有太努力,聽許多留學生分享他們找工作,很多都是丟一兩百間公司,畢竟有背水一戰的壓力;而我履歷都丟同一份,也沒有額外寫 cover letter,原因是大三上真的太累了。 ↩︎

  8. 之後大概兩個多月都處在一種沒有目標而精力空耗的狀態。 ↩︎

  9. 如果是美國的話,還是會擔心適應不良的問題,但新加坡不僅離台灣近,文化也同源,論缺點就是法治比較嚴厲,政治不太自由吧。 ↩︎

  10. 我深信台灣是全世界最適合居住的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