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上結束想說要來寫個大一上回顧,拖一拖就變成了大一回顧,再拖一拖就拖到了大二的寒假,但大一的生活和大二還是有頗多不同的地方,所以就將大一獨立出來寫一篇文,姑且記錄人生的軌跡。

掌握人生的主動權

大學和高中,於我而言最大的不同在於自由度,雖然我的高中生活和同儕相比已是非常誇張,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了(尤指高三),但受限於經濟仍仰賴家人、社團不夠多元等因素,有許多的罣礙;然而大學搬出來自己住之餘,在經濟上也已是半獨立狀態1,就不再因為花家人的錢而需要東省西省。

除了物質上的自由以外,我也在學著主動選擇自己的生活模式。

剛進大學時,出於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原因,我不想和系上有太深的接觸,那時生活圈就是高中的朋友們,偶爾和宿營認識的小隊聚會、喝酒打麻將通霄,整體延續著高三的生活風格,還算玩得不錯,也很認真在刷程式。

期中考過後,一方面因為普物無法自己應付,另一方面發現系上慢慢的開始成群,決定常跑系館認識人,順便拯救我的普物和微積分成績。在這段日子裡交到了非常多朋友,倒是我始料未及。

寒假到下學期的期中考前,大致持續這樣的風格,認真地和系上朋友們一起讀書、寫程式,偶爾揪各種吃喝玩樂。在大考完後,我整理了一下自己,卻發現花了太多時間在讀自己不喜歡的書,加上基礎太差、天分不夠,在課業找不到成就感,也因為重心單一而過得不太開心,於是決定完全的放掉普物,專注在自學技術和認真寫NASA作業,同時也讓自己忙碌於參加朋友的之夜等等。做了這些改變,讓我下學期的後半段過得滿快樂的,雖然代價是成績比一上又更慘了一些…。

回顧整年生活,大考完我都會爬梳自己的生活,檢討快樂與不快樂的原因,或者在課業、人際相處等各方面有哪裡不足的地方,試著做一些改變,也許這些改變有時沒有比較好,但改變的過程中,我實實在在的感受到我的人生由我自己主宰。

學生的本分

若要說大一有什麼遺憾的事情,課業是其中之一:在我最需要學校知識時,系上安排的必修卻涵蓋了一整年的普物和微積分。

關於資工系的學生到底需不需要學普物和微積分,網路上已經有滿多論戰了,普物沒什麼爭議,它就是一項歷史上的錯誤,即使可以用普化或普生來替代,還是沒有任何理由將普物/化/生列為資工系的必修;微積分倒是在機器學習、機率等領域有許多用處,但在我看來,微甲的份量相對於資工系所需要用到的部分還是不成比例,不過,這問題牽扯到大學應不應該是職業訓練所的論戰,我個人認為,如果大學不該是職業訓練所,那就應該要降低必修的學分數,這是另一篇文的範疇,在此略過細節不提。

當初高中時我的志向就已非常明確,如果學測沒上資工系,就指考考法律系,所以身為假三類的我,不但高三的課業幾乎全面棄守,物理也從高二就開始擺爛。高中過得這麼滋潤的結果,就是在大學的普物和微積分兩堂課受到很大的挫折,我以為高中畢業後,既然選了自己熱愛的科系,就不會再需要讀自己不喜歡的書,然而大一的生活卻完全不是這樣。所幸在漫漫黑暗中,還是有一些亮光,例如計算機概論、網路管理與系統管理(簡稱NASA),這兩堂課讓我脫離了國高中對資工系狹隘的想像和接觸,大開眼界,也才能在暑假得以去業界更進一步的打滾

關於另兩堂必修:計算機程式設計資料結構與演算法 ,雖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對我而言就是兩堂中規中矩的課,沒有超出我對資工系的想像;另外,我也對一上在計程花太多心力感到十分的後悔,那時只是追求刷題,忽視了自己其實沒有刻意練習,一直在練習自己早就會的語法。

直到大二上,才終於有一個學期的所有課都是我喜歡的,我卻在大一結束時就磨練出自學技術的能力了,此時學校課程帶來的知識已經不如大一來得寶貴,讓人感慨,此為後話。

雜七雜八的總結

如果說我的高三是質的改變,像是人生轉了90度的大彎,大一一整年就是在轉了彎之後又向前走了好長一大步,在人際、自學、興趣等各方面都又有許多建樹,遺憾倒也挺多,不能很成熟的處理一些關係是最大的遺憾,另外這一年看的課外書數量和國高中比實在差太多了;運動也是三天曬網兩天捕魚。但整體來說對這一年還是很滿意的,因為各種意外而活躍於系上的活動:資訊週調酒部負責人、之夜串場劇主持人;和好幾群朋友相聚,過一些屬於大學生的恣意生活;雖於課業上找不到成就感,在自學技術這塊卻有滿多斬獲。如此我已知足。


  1. 大一一整年除了房租以外的生活費都是我自己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