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館與馬太效應

筆者於第一篇文提到資工系是一個一開始天分與實力就落差極大的系,於前一篇筆者也論證了程式作業極需彼此的討論以克服難題,在這樣的背景下,討論作業便是常待系館的人,主要的交流活動,有同學提到:

資工系算比較不會藏東西1的系,有人會的話,問他通常都會馬上答,然後一步一步教到問的人會,在這種氛圍下,就算本來不太會,還是能讓大家都保持在同一個軌道上。

在系館可以跟其他人有課業或情感上的交流,若在家寫作業卡住時就會去系館找人邊寫邊問;而且去系館就會知道大家在幹麻,比較不會有閉門造車的感覺,視野因為系館的朋友而開闊一些。

雖然系館的空間足夠大,卻仍非所有人皆會使用系館;系館這塊物理上的空間,將資工系的人分隔成了兩個族群:會待系館的,與不會去系館的。

在系館的人藉由互相討論的方式,資訊隨著舊館、新館這種開放式的空間而充分的流通,即使是不同族群的人也多少能透過口耳相傳而能掌握資訊,例如考古題、上課錄影、共筆等的資源,雖然一開始僅在特定群體內流傳,但因為彼此錯綜複雜的關係,始終會讓其他同在系館的族群共享同一份資源。而就像前述訪談者所提,資工系並沒有「藏東西」的風氣,所以對於資源共享這件事大家也都樂見其成。

除了作業以外,由於開放式的空間,不同屆也有很高的交流頻率,例如有人提到他們可以從大一屆的學長姐獲得選課的情報、國外研究所或實習、內推的資訊,或是聊生涯規劃,也能去參加下一屆辦的活動鬧他們玩。

資訊充分流通,所導致的結果就是常去系館的人在程式、課業上愈來愈厲害,例如有人觀察到,一開始入學時大家程度呈現左偏常態分佈,強者分布較多,然而一年後強的人變多很多,而這些變強的人都是會來系館的人。

一開始站在程式技術頂點的某位真強者也有類似的觀察,認為很多系上的人一開始沒有程式底子,後來卻變得很強,這種人不少且讓他感到非常佩服。

不去系館的人也多有可以與之討論課業的小圈子,不過受限於沒有實體討論空間的輔助,加上無法利用系館而交友,所在群體的規模遠不能和常待系館的人相比,在一些程式的課也就無可避免的會遭遇很大的挫折。

可以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一位剛畢業的學姐的例子,她在大一時錯過了去系館交友的機會,之後雖然因為練習之夜表演而有一段時間會常常去系館,但她覺得系館的群體只會找同樣常待在系館的群體聊天,形成一種氛圍讓後來想去的人難以融入,且感到很不自在,無法找到歸屬;被問到沒去系館會不會後悔時,她說會有一點後悔,因為大家都會在地下室討論程式作業,但自己所在的群體並沒有大神可以帶著一起進步;而且遺憾自己認識的人太少,去地下室就算沒有很熟應該也會認識比較多人;沒有夠多的人可以討論,進步的幅度就很慢,無法成為強者。

反應在課業上,這位學姐也是筆者訪談中對於程式的挫折感描繪最細膩的一位。

系館切開了兩群人,在系館的人因為有基數夠大的群體可以討論,強者與弱者交流資訊,弱者變強後回饋給其他強者,形成了正回饋的循環;而沒有去系館的人則視所在群體內有無強者,如果沒有則近乎原地踏步,於是形成了弱者恆弱、強者愈強馬太效應2

系館提供的情感需求

對於常待系館的人而言,系館不僅提供討論作業的需求,也帶來情感的價值。筆者訪談的對象中有好幾位都把系館比喻成家,認為系館是一個極有歸屬感的地方:

上完課不需要想晚上要幹嘛,就可以去系館,也不需要想今天要約誰一起讀書或吃飯之類的,就去那邊很自然而然地跟人講話,也不會有什麼壓力,因為空間滿大的,也很容易認識人。

對於不去系館的人而言,主要交友的管道是課堂上,但常待系館的人認為課堂並不是一個好的交友地點

在系館可以問他(不熟的人)修什麼課,…通常是因為同年級,在同一個空間就會很自然而然的由某一方開啟話題;在教室裏面要有點勇氣才可以開啟話題,有時候就算聊開了可能也會因為上課而中斷,因為上課會讓你不知道該聊到什麼程度,如果聊得正熱烈卻被上課中斷,很難在下一堂下課再繼續下去。系館沒有這問題,可以想到什麼就講什麼,很自由的聊天。

系館不僅是讀書的場所,也是娛樂的場所。當周圍都是認識的人,當大家為了同一份作業,或同一個活動而一起在同一個空間奮鬥時,這種「戰友情」昇華了待系館的人對系館的感情

無法脫離群體而生活

儘管系館提供了課業與情感交流的需求,相對的,它也綁死了一些渴望自由的人。因為必須一群人一起討論課業,無法單打獨鬥的解決所有作業,在與一位朋友閒聊中他提到,即使沒有很喜歡和系上的人相處,仍為了交流作業的資訊而勉強自己去系館與人交際。

原本大學的生活與國高中很不一樣,國高中的交友方式是大家密切待在同一個地方(即教室),日久生情;而大學因為不再有一間固定的教室可以提供這樣密集相處的機會,要交友必須主動出擊;或者習慣一個人行動。

然而在資工系,系館取代了教室;有朋友說,他只要坐在系館,什麼都不動,就能交到朋友,這正是國高中的交友模式,被延續到了大學,也因此他發現已經在系上找到歸屬感的人,去玩社團的人就會比較少;另外他覺得資工系的人不像管院看到沒什麼交集的人,在路上看到就會直接閒聊。

然而,管院的交友模式,實際上才是正常大學生交際的方式,因為大部分科系是沒有像資工系系館這樣的一個交誼環境,可以讓足夠多的人在同一個地方密集相處的。

下一篇:台大資工系紀實與心得 (4) - 課業壓力


  1. 指明明自己會某個東西,卻不教別人,怕別人與自己競爭成績、搶實習機會等等。 ↩︎

  2. 典出《馬太福音》第13章第12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