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後記與我原本的通識課報告總結完全不同,原本的總結是藉由描寫個人的經驗回顧整篇文章的脈絡,並帶出寫作動機,如有興趣的讀者歡迎點擊這段文字展開閱讀。

總結

筆者在最後以自身的例子回顧整篇文章作為結論。我於三年前進入台大資工系就讀,當時就深刻體會到這是一個天分與實力落差最大的系,我其實是文章中提到的程式先修者,這樣的想法或許是一種得了便宜還賣乖,不過當我看著同學練習《計程》的題目,看著他們在一些我以前初學時也不曾卡住的地方卡很久,我的確有種「啊,原來寫程式的天分差距是這麼大」,另一方面也感慨教育制度竟篩不出真正對程式有天分的人。不過我並沒有因此而在課業上比較輕鬆,反而在非程式的必修包含普物與微積分受盡挫折。(在這兩門課有像我這麼大挫折感的人,全資工系甚少,故不在本文中特別呈現)

我原本並不會去系館,但為了拯救成績而開始去系館認識人,也在這時候開始感受到了系館討論的紅利,也是因為我挑對了時間在大一上後半段就去系館,把握住了系館的群體還沒有定型的機會窗口(Window of Opportunity);若如文章中沒去系館的學姐,在大二時才想要去系館認識人,這時大家都已經有自己固定的小圈圈,要再打入顯然就不會那麼容易。

我就這樣一直享受著系館的討論紅利,且因為我並不像系上大多數人一樣在意成績,就能夠少花一些時間而將心力花在社團與自學技術。後來也因此而拿到一份好的實習。然而在這過程中我其實好幾度想離開系館的生活,因為我骨子裡較為崇尚自由而不想整天在系館還要配合群體而行動,但這幾次的嘗試最後都失敗了——我發現沒有實體的空間可以和朋友一起討論,寫作業的效率遠不如待在系館的時候,最終我還是回歸系館的生活,直到這學期申請提早畢業為止。

回顧大學三年,我深刻的感受到天分落差、系館與討論的重要性,同時因為我有很多外系的朋友,和他們鬼混時總是會有一種卡繆式的荒謬油然而生,為什麼同一間大學的學生,如管院學生視課業如玩物,資工系的人卻承受這些課業壓力帶來的痛苦呢?或許我的同學們總是能想到理由說服自己撐下去,而且我也已經是幸運到可以藉助在系館的群體而減輕孤軍奮鬥之苦;或許慮及遠方,這些苦難也可能都是有道理的;但至少現在的我想要把這樣的苦難,它的根源、它所引發的文化都完整地紀錄下來,作為一種不是那麼有力道的反抗。此為動機其一。

如果當初我沒有決定踏出舒適圈來到系館,必定會和現在的我有非常大的不同。有時候看到一些以前打過照面,曾經差不多水準的人,但是因為沒來系館、孤軍奮鬥而逐漸落後大家的人,就會覺得好可惜。來不來系館有時候僅是一種機緣巧合,但是卻造成了人們之間的極大差異,所以我想要把這樣不成文的規則寫出來,希望能避免再有如那位沒來系館的學姐的例子出現。此為動機其二。

最後,作為大學的最後一個學期,我本來就有想要寫一篇資工系紀實,記錄一些資工系特有的文化,希望讀者看到這邊應該認同,台大資工系的確是有一些相比其他科系、甚至是其他學校的資工系,截然不同的文化。將三年的觀察化為此篇,恰好是大學的最後一份作業,為大學畫上句點,我覺得挺有儀式感的。此為動機其三。

後記

關於台大資工系的種種生態與文化,自然是不可能在短短這幾篇文就講完的。

許多曾經想寫的素材,例如族群構成、修課、性別比過高等等,都被我割捨掉了。為什麼最後是挑在文章中呈現的這幾個面向來描寫呢?

在寫作過程中,我盡量把握以下兩個原則。

其一是短期趨勢不寫,例如 B06、B07 兩屆都是以系男籃或系男排作為系上較有領導力的團體,且也因為一屆人數眾多而發展出雙系核的分布(系籃/系排,以及同時兼顧讀書和系上活動的群體);然而到了 B08、B09,會待在系館的群體就沒有這麼涇渭分明的隔閡了,也不再是由系隊作為系核。再例如 B07 以前的「真強者」多自成小圈圈且排外,但 B08 以後這種趨勢就逐漸淡化了。這種短期趨勢由於可觀察的樣本數過少,我又希望寫出來的這幾篇文章能歷經五年、十年而仍有其效用,所以就不將其納入文章探討的範圍。

其二是與其他系相同,且沒有洞見者不寫,性別比就是其中之一。台大資工一向是個男性人數遠大於女性的科系,以我身處的 B07 為例,一百四十多個人僅有不到二十個是女生,然而隔壁如電機系、物理系,在這方面也並不好上哪裡去。我在系上的女生朋友,以及所訪問的女生人數,相對於系上比例並不少,然而就個人觀察來說,女生們在台大資工系裡各自發展出來的生存、社交策略,多樣性並不遜於男生,也就是說,幾乎每個女生都有自己適應資工系的一套方式(甚至可以說,這些方式和許多男性並沒有很大的差別),很難統整、分析出女生在資工系生存有什麼特別的文化,所以也不在文章中特別拉出這塊來做描寫。當然,也可能是因為我不是女生,又對女性主義沒有深入研究,期待有人可以補齊這塊缺漏。

說到補齊缺漏,大概是我孤陋寡聞,在網路上還沒找到有以這種方式探討大學科系的生態與文化,在沒有任何類似資源可以參考下,必定是東缺西漏,有思慮不周之處,希望藉由這幾篇文章拋磚引玉,期待能看到更多不管是描寫台大資工系、或任何學校任何科系,有趣的文章!

最後誠摯的感謝所有讓我訪談的朋友們,讓我看到了更多原先未注意到的面向,沒有你們真誠的分享,這篇文章絕對不會這麼的完整。

2021.08.27 於軍中。

後後記

無心插柳地,這一系列文觸及到了很多的學長姐,激起了很多有趣而深刻的討論。許多文章或留言礙於權限,我無法看到或分享出來,但仍有一些公開的文章,很好的補充了這一系列文未涵蓋到的面向,徵得作者同意後,在這裡列出提供讀者們參考:

另外我在個人臉書分享的連結,留言處也有一些討論,歡迎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