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一直認為,國三那年的志願選擇,對我人生意義非常重大。原因有二:
第一,它是我人生第一次選擇走自己的路:過去,我都活在家人安排的道路上,從雲林搬到台北、考國中數理資優班、努力讀書等等,直到國三考完會考,我做了這個決定,當中和關心我的人有些理性討論、有些抗爭,但隨著風波平息,家人開始理解我已經是獨立的個體了,有自己的想法,這個理解使得我高中以後慢慢能擺脫許多不必要的束縛,此為後話。
第二,則是建中和附中本質上的不同,我始終認為,如果當初填了建中,我現在的個性和人生觀絕對會和在附中過三年有非常大的差異,但這樣的差異我分辨不出來何者較好,又或許根本沒有好壞之分。
在填志願的時候,我便已經有意識到兩間學校的不同之處,而且覺得我當時的推測是對的,因為不知道這股自信是從哪裡來的?所以即使上了高中,我都還在用各種方式來驗證我的想法,包含去建中校慶玩、和建中人聊天等等。隨著接觸愈多,愈有心得,剛好在18年的暑假有機會回母校對國中生分享,就藉此紓發了自己對兩校的心得和想法。
正文
哈囉大家,我是附中畢業,今年升大一的學長,我想要和大家分享我對建中和附中這三年來的觀察。三年前,考完會考之後,我運氣不錯,分數可以上建中,但我當時把附中排在我的第一志願,被校內一些老師,包含資優班的老師,關切和勸退了一下,但我還滿反骨的,別人說什麼我有時候就偏偏想往另一條路走,所以我最後還是上了附中。但是我常常在想,如果當初填的是建中,我的生活會有什麼不一樣,所以我問了很多建中的朋友,也有去過建中校慶,但我終究沒有實際讀過,所以關於建中的部份聽聽就好。
順帶一提,附中一屆大約一千人,每年像我這樣不填建北填附中的一屆大約150個上下,其實不少,所以也沒什麼好炫耀的。
先說結論好了,我認為,建中是個人主義式的自由,而附中是團體式的自由。有些人會說,附中校風自由,但那自由的程度是怎麼樣?其實這是一個迷思,基本上,公認是建中比附中自由一些,例如翹課的人數和頻率,兩校就有一點落差,但我要澄清,把附中當建中讀是一點問題都沒有,像我高三的時候,平均一天待在教室大約只會待一到兩節而已,其他時間都在圖書館或是校外遊蕩,學測前後都是這樣;不過,像我這樣在附中算是很少,即使到了高三,班上大約還是有一半的人會待在教室上課,除了一些真的很廢的課,像我聽過隔壁班有一堂外堂課全班只有一個人去,把老師氣到哭。
不過,在建中,你可以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如果你在某一方面非常厲害,例如寫程式,或是整天打lol還能考超高分,這種神人在建中很多,大家習以為常,也不會排擠;但在附中,如果你這樣做,大家只會覺得你很孤僻,是一個怪人,你還是可以這樣做,但是那並不是附中人所看重的生活型態。
附中有別於其他明星高中最大的點就是,非常的團結和愛校,誇張到附中人自嘲是邪教,畢業之後還是朝夕掛念著附中。像是六年前65周年校慶時曾發起萬人唱校歌的活動;我有時揹著附中的東西在路上,也常常被校友學長姐搭訕;因此,如果你是獨行俠性格的人,在附中會混得比較不好,因為我們很強調歸屬感這件事,不論是社團、班級還是學校。
說到社團,建中和附中的規模或者說程度差不多,硬要說的話,要看領域。在附中,可能部分因為五月天、蘇打綠還有其他知名的校友,我們的音樂性社團非常厲害,如果你高中想要玩音樂的話,我覺得非常值得考慮附中;其他像是舞社、康輔社這種表演性質的社團,附中也玩得相當不錯;但是說到學術性社團,例如寫程式的電算社、自科社、工研社這種,建中就甩附中好幾條街,在附中,這部分的學術風氣並不強盛,可能跟附中是男女合校有關啦。
另外,附中辦大活動的能力相當強,從校慶、舞會到畢典,規模都是可以媲美甚至超越大學生的那種;但是附中讓人詬病的一點也是太過小圈圈,其他明星學校的社團成發等通常都會好幾個學校一起辦,但附中幾乎都是自己來。
做個總結,在附中,非常強調團結這件事情,我們的凝聚力很高,但也因此獨來獨往性格的人就會顯得很孤僻。其實這就是一體兩面的事情,如果你想要享受那種歸屬感,你就一定要在這個團體裡付出很多時間和心力;如果你想要擁有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自由,你就沒辦法和其他人處得很好。
最後,我想補充,當時資優班的俊仁師,他是唯一差點說服我的,他給我的理由是,去建中,和你同班的人都是很厲害的人,會有未來很傑出的醫生、工程師、律師,相對的去附中,同學成績就比較爛一點。的確,建中和附中的升學率有一段不小的差距,網路上都有資料。但我讀完附中之後,發現雖然附中人相對沒有那麼優秀,但附中的那股魔力,使得我們願意對不認識的陌生人伸出援手,只因為同樣是附中人的身分,這是我很喜歡附中的一點,謝謝大家。
後記
這篇文最早我是想以比較各方面(食衣住行、育樂、向心力、自由度等等)的形式,寫到一半覺得這樣的形式太無聊也沒什麼意義就放在一旁。(這種文章的「屍體」我高中累積太多了XD)現在想想那時候沒完成也是一件好事,在讀完高中之後寫下的東西會比較完整和透徹一點。不過要反省的一點是這種題材作為分享給國中生始終是滿不適當的,離他們選填志願還有一年以上的時間,也只有少數幾個人會有該填建北或附中的煩惱而已,終究還是過於執著而忽略了實際的場合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