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 - 2021.06 大三回顧

2019.09 - 2020.06 大二回顧

2018.09 - 2019.06 大一回顧

大三上:最累的一學期

客觀而言,我大學三年六學期裡的每一學期 Loading 都不算輕,但大三上在種種奇妙的因緣際會下成為了我無庸置疑,最累的一學期。

修課

為了提早畢業,我勢必得在大三這一年修完剩下的學分。

經過計算後我打算在大三上修 21 學分,其中包含了四門系必修與兩門系選修共 18 學分;而因為不想要生活中僅僅充斥著各種程式與數學,我決定修習素有「管院四大教」之稱的 SCAP。1

其實我一直對管院的課很有興趣,大二也曾經修了行銷管理與軟體專案管理,但那兩門課對我而言仍只算是淺嚐輒止,而這門 SCAP 卻真正是要進入顧問領域的敲門磚,因為它是由世界前三大顧問公司 BCG 台灣區的總經理授課;許多管院的同學汲汲營營的投履歷、在工作坊中積極發言,就為了一席修課資格。

照理說我的經歷與專長也許是不足以修這門課的,不過傳聞審核修課資格的老師與助教們會將商管學生與非商管學生分開審理,而我佔了理工生身分的便宜而得以通過審核。2

關於修習 SCAP 的過程和心得並不在此描述,然而這門課毫無疑問的是我大學修過最花時間的課。

平均而言,我一周約花 15 小時在處理跟這堂課有關的事情,包含跟業主(GoShare)開會、小組開會、訪談使用者與處理問卷等等,期末前一週甚至花了三十幾個小時在趕報告。

扣掉 SCAP,其他學分也不是好惹的,包含了極需時間練習題目的線性代數、很吃證明手感的自動機等課程,所幸我早已視 GPA 如浮雲,適當的放棄一些分數的追求,壓力也就不至於大到讓人崩潰。

工作

單單就 21 學分而言,對一個普通學生來說已經不算輕鬆,我在這學期最找死的決定之一就是延續 intel 的實習,一週工作兩天。

原本我大二升大三在 intel 做的這個實習只有暑假而已,但說來帶點幸運,在暑假第一個月結束前,主管認為我表現不錯,問我要不要延長成一年,當時我正好在苦惱大三在收支上可能會入不敷出,這個提議恰如及時雨讓我得以不再為日後的經濟狀況操心。

然而,代價就是 Loading 又再加重了不少。3

程式、求職

由於隔年就要畢業,因此我這一學期在求職上也沒辦法有絲毫的懈怠4

成為各處這篇文裡,我曾提到有投海外實習的計畫,於是學期初我主要把心力集中在準備各種海外實習所需的能力,刷程式題、練英文口說、寫大型的程式專案等等。

雖然受惠於參與多份實習,我寫程式的經驗並不算少,但因為過去做的都是偏小型的專案,準備找工作時總有種危機感,擔心這些經驗真的能被資方看得上眼嗎?5

所以我決定在這一學期的空餘時間做一個 side-project。

這個 side-project 跟我過去做的專案不太一樣:資訊領域有個「C10K問題」,意思是當網站、程式的使用者只有幾百人到幾千人時的架構,和使用者破萬人以後的架構,會有很大的不同6,我這次想嘗試的專案,就是想建立一個數千人同時使用也不成問題的網站,這當然對大學生的程度而言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那時的我已有一年多的實務經驗,對我而言是一個難度適中的挑戰。

我仍然在這個專案上花了非常多的時間與心力,以下這張圖記錄了我所花的時數,平均下來一個禮拜也花了至少 6-8 小時。7

再加上面試、刷題等,不得不說這一學期在求職上也做出了相當的努力呢。

朋友

回顧前兩年的大學生活的我,每個禮拜幾乎都會有飯局與酒攤,在這一學期因為前述的各種面向的壓力,而且當時我面對的困難也多是同齡的朋友還無法理解的,使我不得不減少與友朋相聚的頻率。

然而也許值得一提的是,那時正值台大多位學生自殺的多事之秋,我也恰好遇到一位社團朋友陷入極度憂鬱的境地,那段時間我們幾個朋友很努力的陪伴他,甚至還解鎖了半夜搭警車和救護車陪他去醫院的成就;可惜這位朋友憂鬱的根源我們無法解決,最後算是單方面的不歡而散,希望這位朋友現在已經走出來了。

寫出這些並非圖名,也非揭人瘡疤,只是想記錄下當時在時間和心力都極度匱乏的狀況下還能憑著本心做一些當時覺得不能不做的事情,當稱得上是勇敢了。

結局

在 2020 年底最後一天,完成了 Bytedance (TikTok) 的第三關面試後的兩天,順利拿下了隔年正職的 offer,而 SCAP 也在前一週完成了期末報告,為這一學期流下的汗水劃下一個不錯的結尾。

大三下:最輕鬆的一學期

就像在成為各處一文中提到的,我的求職歷程出乎意外的順利,導致本來應該是最忐忑、最猶疑不決的畢業前夕,卻沒有任何事情困擾我,我唯一要做的是乖乖修課、等畢業。

因為覺得畢業後將會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在與程式碼相處,所以我在這一學期刻意地盡量不寫程式,取而代之的是寫作計畫。就像我在臉書個人頁面寫的,

這幾年在網路上到處閒晃,常常看到讓人驚艷的文章,也許是工程師分享技術或人生的軌跡;也許是商管領域的人在寫他對超商寄杯策略的觀察,這些文章或多或少的對我產生衝擊,這種衝擊感日積月累的變成一種罪惡感——我怎麼能什麼都不花費的從他們的文章獲得這麼多收穫?

這種罪惡感在大三上累積到了巔峰,於是我決定在大三下時要盡可能的多寫作、多記錄自己的想法,也就有了一週發一篇文章的計畫。

從 2022 年三月到六月,包含這個部落格與一些發在其他地方的技術文章,確實維持了一週一篇的產量,可惜這個計畫在畢業後因為某些原因中斷了,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在寫作上可以再有這麼高產量的時候呢。

至於課業,這一學期修的課也都沒甚壓力,唯一值得提的是我修了文化人類學。

以前高中時我曾認為,如果沒有就業與經濟壓力,我的第一志願會是社會系,這基於我當時因興趣而讀的書多是探討社會運作為主;直到這學期修了文化人類學才驚覺,原來我對人類學的興趣更大於社會學。

其實這兩者都研究社會,但後者通常更有「解決社會問題」的精神,而人類學者則盡可能的跳脫框架,嘗試以他者的角度觀察與記錄整個社會;我沒有那麼崇高的覺得社會應該要因我而改變的理想,只想當個旁觀者以一顆好奇的心去與整個世界相處,這是我更喜歡人類學的原因。

因此文化人類學意外的成了我大學三年中最喜歡的課之一。欣賞與吸收了許多人類學理論之外,這門課對我最大的影響,在於給了我一個絕佳的契機去寫作台大資工系民族誌一文,我在該文的前言後記都有提到這篇文對我的創作意義,這篇文讓我三年以來一些幽微的觀察得以用文字的形式流傳出去,並在發表之後激起了許多有趣且意義深遠的討論,不得不說是我目前為止最感到滿足的時刻之一。

拖稿

這篇大三回顧文從我畢業之後就開始寫,卡了快兩年才終於把它寫完,可能也是我這兩年很少產新文章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是因為我覺得我這一年做的事情需要解釋太多脈絡了——為什麼資工系的人要去修管理顧問的課、為什麼要花那麼多時間做一個 side-project,什麼是 Side Project?、為什麼要修人類學的課、為什麼要寫部落格等等等,我嘗試各以簡單的幾百字解釋,但仍深感不足,畢竟每個行動展開也許都是幾千字的論述才有辦法讓讀者完全明白緣由,這是我遲遲頭疼而無法落筆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最近看到 Huli 寫的一段話,內心深有共鳴:

這世界不缺「我超屌,我很強,我做到了」的文章,而是缺乏那些與不願面對的自己奮鬥的故事。比起你怎麼花 N 年做了 M 件事爬到這個位置,我更想知道的是你有沒有猶豫過,有沒有懷疑過自己,後來又是怎麼走過來的。

Huli - 你過得太安逸了

就職涯方面而言的我,比起大一的迷惘,大二是終於找到屬於自己的賽道,大三則在世俗眼光中做了許多厲害的事情,這反而讓我質疑了寫文的意義:這個世界談自己成就了多少事的文章、書籍那麼多,Linkedin 到處都是,哪裡還缺我一篇?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機運,寫出這些他人不見得能模仿或學習的東西,對讀者又有多少意義?

一方面覺得雖然做了很多事、卻沒有幾件值得寫的,但另一方面,當初讓我開啟寫作計畫的那股不得不寫的「罪惡感」仍然持續的累積,抱著這樣的矛盾心態過了兩年,幾乎成了困擾我的心魔。數不清幾度提筆、幾度落下,終於還是寫完了。

鬆了一口氣。


  1. 我第一次聽到管院四大教是大一暑假在 COOL 實習時,與管院背景的 UI/UX 實習生閒聊得知的,當時聽到的版本是「CTPS、SCAP、領導學導論、典範企業運作思維」,以學生對老師、課程的極度喜愛與讚賞而著名。後來由於對管院課程的興趣,在二下除了修兩門管院的課(見大二回顧),也在那時申請另一極有名的課程 CTPS,可惜因經歷不足而未錄取。 ↩︎

  2. 熟識這堂課的朋友說我的經歷就算是管院的身份也會上,那時候的我已經有在知名外商(Intel)實習的經歷,所以確實是比起大多數學生來得有些優勢。 ↩︎

  3. 附帶一提,我在和朋友聊天時曾聊到該怎麼把工作的 Loading 量化,我自己是將工作一天換算成 5 學分,以我一週工作兩天來算的話,就是原本的 21 學分加上兩天各 5 學分,總共約 31 學分的 Loading;如果是做全職,一週五天都在上班,就相當於大學生的 25 學分的 Loading。個人覺得這個數字算是挺貼切的,提供給大家作為計算 Loading 的參考。 ↩︎

  4. 許多大公司會在新鮮人畢業前一年就開始跑招聘的流程,稱為預聘,對岸則稱之為校招(校園招聘)。 ↩︎

  5. 兩年後已經當了十幾場面試官的我回頭看,只能說這段顧慮是白操心了,但也可能是因為我當面試官時,面的以歐洲人為主,競爭強度不如亞洲與美國強。 ↩︎

  6. 後者由於單一機器無法負荷過大的連線量,架構會變得複雜許多,需要有各種不同的服務來負責快取、負載平衡等設計。 ↩︎

  7. 這張圖的來源是 wakatime,會記錄我有在敲鍵盤的時間,可能會遺漏掉例如查資料、測試所花的時數,只算是一個較保守的估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