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英一年回顧
2022.03 - 2023.02
時光匆匆,自去年三月來倫敦之後也一年半了,最近又再次的短期回台探親訪友,剛好也是一個適合的時機點來回顧來英國第一年的生活,順便讓這個荒涼已久的部落格多些新景色。
單程機票
一直沒時間和動力去記述大三畢業後,到來英國前的生活。這段時期相當混亂,原本我收到的是新加坡的 offer,但在當兵時被通知工作簽證出了點意外,沒辦法去新加坡工作。後來公司的 HR 問我,「還是你願意去都柏林或倫敦?」當時的我對歐洲幾乎是毫無了解,不過憑直覺跟常識覺得都柏林應該是一個很無聊的城市,就秒選倫敦了 lol。1隨著一年過去、走遍無數國家包含愛爾蘭,回頭看這個選擇應該還是滿正確的。
所以,該說是因禍得福吧,當初找工作時受限於眼界,只有關注新加坡的職缺,從來就不敢放眼歐洲,總覺得歐洲的工作簽證也是相當難拿,下意識的就完全沒有考慮。直到很後來才知道,其實我也是沾了一點英國脫歐的紅利。
在英國脫歐前,歐盟各國的人可以自由出入並在英國工作而不需要額外的簽證;脫歐後,歐盟的人對英國來說就跟亞洲人一樣是「外國人」了,為了持續的拉攏人才,英政府降低了工作簽證的取得難度,現在對工程師來說,只要雇主受英國政府認可、願意多出一筆錢辦簽證,以及工程師本身的英文程度符合標準2,通常就能順利拿到工作簽證。3
總之,在 2021 年 11 月中當完兵後,又跑了一些公司簽約、辦簽證的流程,終於在 2022 年三月初訂了一張台北到倫敦的單程機票,來到英國。
工作
這是我第一個有正職工作的完整年,就先來談談工作吧。
前半年由於我們團隊在歐洲區只有我,幾乎可以說是沒有什麼事情可做,這段故事記述在被時差隔開的孤島裡。雖說如此,還是透過一些 projects 慢慢的掌握了整個團隊的 Codebase。到了後半年,基本上已有獨立工作的能力;剛好九月也有另一位倫敦的資深同事加入,雖然他也需要花一點時間熟悉團隊的程式碼,但我們開始可以在同一個時區內合作做一些專案了,整體還算得上是漸入佳境吧。
探索英國與歐陸
前半年在工作上沒什麼可以發揮的地方,又尚未建立在倫敦的朋友圈,生活重心半是自願、半是不得不的轉向探索倫敦與整個歐洲。
剛到倫敦的第三天,就因著在西班牙交換的蛋研朋友造訪,而搭兩小時的火車北上去約克(York)小鎮;後來也時不時的探索倫敦周遭,包含劍橋、牛津、Brighton、伯明翰、Coventry、Milton Keynes 等城市。
提早一年畢業的好處是,開始工作後剛好是朋友相繼在畢業前來歐洲交換的高峰期,由於歐洲短程線機票相當便宜4,我常常和交換的朋友約去某個歐洲城市玩。這一年扣掉英國,共去了九個國家、二十一個城市/城鎮,5前半年甚至平均一個月會出國兩次,就為了排解生活的無聊。
雖然工作清閒,畢竟還是社畜的身份不敢太肆無忌憚的玩,我通常是玩一個週末加一天,有時也會在歐陸遠端工作個幾天再回倫敦。停留時間通常不長,旅遊也就多是走馬看花、將主要景點走過一輪的觀光客模式。
這種旅遊方式的問題之一,就是流於表面、容易審美疲勞,畢竟許多景點都是廣場、教堂與城堡(a.k.a. 歐洲三寶),多數都長得差不多。到了第二年,這種探索歐洲的節奏就慢了許多,重心更擺在與人的相處而非旅遊本身,此為後話。
身處倫敦、遙望歐陸各國,音樂、藝術其實也占了生活的一大部分,旅遊時只要看到有特色的博物館、美術館就會進去逛逛;倫敦西區與紐約百老匯並列為世界的兩大音樂劇聖地,聽了四五場經典的劇目,包含悲慘世界與歌劇魅影;也跟朋友參加了 EDM 圈最盛大的音樂祭之一,比利時的 TomorrowLand;此時正值後疫情時代,各個歌手、音樂人紛紛舉辦幾年內的第一次演唱會,我也躬逢其盛的參加了好幾場,甚至滿足了多年以來的心願6。
廚藝
被問起來英國的最大收穫,我總會半開玩笑的說是廚藝。倫敦居大不易,外食貴就算了,還不一定好吃或合口味;前半年的 Work from home 生活,最大的樂趣就是買菜、開發菜單與煮飯。
一人份煮食不會煮太多,我通常都煮一菜一肉;秉持著經驗多元化的人生觀,我盡可能的不重複菜色,時不時的挑戰幾道大菜,最熱衷的時候往往一天要花兩三個小時在備料、烹調上。挑戰過蔥油雞、海鮮巧達總匯濃湯、脆皮燒肉、奶油焗白菜、滷肉飯等等,不及備載。
我煮的以中菜為主,偶爾弄些西式的如義大利麵、煎鴨胸等,既省錢又常常能藉由食物一解思鄉之愁緒。
朋友圈
剛來英國時困擾的除了工作的時差問題以外,就是沒朋友了。直接來異國工作的缺點是沒辦法像學生時期可以輕鬆在各種場合建立友誼,前半年最主要的社交來源是和在台灣的另一半遠端視訊;或偶爾和室友以及他的朋友吃晚飯。後半年則因為參加各種台灣人的活動7認識了一些人,慢慢地終於有一群穩定聚會的朋友,而不再是無根浮萍。
這一年的遺憾之一是除了同事以外沒認識到什麼外國朋友,雖然上班族本來就交友不易,但也跟自己這一年很懶得跨出舒適圈有關,這裡的懶,其實比較像是受到金錢與資訊的限制而沒辦法像在台灣一樣可以隨意地探索,這是我覺得這一年很可惜的地方。
不過,孤身一人來到異國工作,能夠在半年到一年後有一個非常有歸屬感的圈圈,認識了幾位比我大了四到七歲卻很知心的哥哥姐姐們(?),已經相當知足,也讓我第二年的生活過得相當愜意快樂,此為後話。
「寒暑假」回台
為了一些不知道算不算夢的理由遠行
卻發現原本熟悉的一切成了他鄉仰望而不可得即將登機
到底是從一種日常飛到另一種日常
還是從一個夢轉場到另一個夢?(節錄自我 2022.10 離台當天的 Instagram 限時動態)
許多科技公司在後疫情時代有跨國遠端工作的政策;敝司是提供一年二十個工作天,可以在有合法工作資格的國家工作,我便利用這個機會在來英國半年後回台灣待了一個月有餘,也計劃將隔年(2023)的扣打拆成兩次,加上請幾天特休,分別在 2023 年三月與九月回台三週。
挑三月與九月回台灣,是因為這時候既不是聖誕或農曆年假期,也非寒暑假,機票相對便宜;另一方面這時候台灣的假期也相對多,有兒童清明連假或中秋、國慶,我就可以把特休用在這些節日上與家人、朋友共聚8;再其次,這時台灣的天氣通常是全年最舒服的,不會太熱也不會太冷;最後則是剛好是來英的半年、一年與一年半,挺有儀式感上的意義。
在入職場前,我最擔心的事情之一就是沒有寒暑假。倒也不是懷念放長假的感覺——實際上,我大學三年的暑假可能都比學期中要忙。在我的大學生涯中,寒暑假提供了一個無法被取代的轉場,讓我逃離了學期中的「日常」後,可以回顧、檢討過去半年有沒有哪裡做得好與不好的地方,然後在新的學期去試驗不同的生活型態,就像我在大一回顧文說的:
回顧整年生活,大考完我都會爬梳自己的生活,檢討快樂與不快樂的原因,或者在課業、人際相處等各方面有哪裡不足的地方,試著做一些改變,也許這些改變有時沒有比較好,但改變的過程中,我實實在在的感受到我的人生由我自己主宰。
當社畜後,沒有寒暑假當分水嶺了,就有種想把數十年當同一日在過的慣性;沒有脫離日常生活,也就很難以局外人特有的冷靜眼光來分析、檢討。旅行也是脫離日常生活的一種,但一方面旅行時日通常並不長;另一方面旅行通常也都帶有其本身的目的,而不容易好好的沉思與靜心。
然後,幸運的出了國、幸運的遇到允許短期跨國工作的公司,得到一年兩次難得的回台機會,不但可以以半年一次的頻率跟家人、另一半、朋友相聚,每次回台的感覺也都有些微妙,明明是熟悉得不能再更熟悉的地方,卻因為在大洋彼端待了半年而變得有些陌生,這種既徜徉在家鄉,又脫離「日常」的感覺,莫名的容易激發出新的想法。於是每次離台,收穫的不僅是愛與陪伴,還有許多將執行的嘗試與改變。
前陣子曾被朋友問到「有什麼是你工作之後才發現很重要的事情」,這也許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一件事。9
躺平的一年
回顧我在英國的第一年,幾乎可以以躺平來形容,工作上不怎麼思進取,下班之後也沒有很想要跨出舒適圈或精進自己,更多時候是在耍廢,玩遊戲、看 Youtube 沒什麼營養的影片等等。關於躺平的一些思考,由於篇幅已不足,將會是另一篇文的內容。
不過即使在躺平的狀態下,來到一個全新的國度、沉浸在完全不同的文化中,收穫還是挺多的,如前述所談到的旅遊或音樂與藝術的欣賞;交友雖然還沒真正踏出中文圈,但能從零到一的建立充滿歸屬感的圈子,一起聚會、旅遊、深聊各種話題,如此我已深感滿足。
-
這段歷史其實相當曲折,當時我都開始在當兵的周末刷題、準備面試其他公司了,心理壓力也挺大的。詳細緣由以及經過,由於簽了保密協議,就不在網路上公開太多細節。 ↩︎
-
英國工作簽證所期望的英文能力非常低,只是要會基本的聽說讀寫而已,標準為雅思各科分數不得低於4.0(滿分 9.0)。 ↩︎
-
這部分的移民法規也是不斷的在更新,像我去年申請時是採所謂的積分制,不過現在英政府網站上好像沒有再提積分制了,但大致上的要求不變,可以參考官方網站的說明 ↩︎
-
倫敦飛歐陸各國來回,假日通常都落在 £80 - £100 (台幣三、四千)以下,平日會更便宜。 ↩︎
-
主要的歐洲國家幾乎都去了,捷克布拉格、荷蘭的阿姆斯特丹、鹿特丹與小孩堤防、比利時的布魯塞爾、魯汶與 Boom;希臘主要玩雅典與跳島(Hydra),義大利的威尼斯與彩虹島、玻璃島;愛爾蘭是自駕環島;法國去了 Colmar,也待了兩次巴黎;匈牙利的布達佩斯;瑞士則逛了蘇黎世、洛桑與少女峰。 ↩︎
-
我在剪接我的人生中提到我國中時很迷 Westlife,剛好他們 2022 時在英國辦了好幾場演唱會,趁機聽了一場,煞是滿足。 ↩︎
-
在歐洲工作,令人滿足的一項福利就是假特別多,敝司提供了 25 天特休與 8-10 天的國定假日,加上 30 天的全薪病假。 ↩︎
-
這種寒暑假的概念許多前輩也都有提過或正在實行,例如 Gipi 的這篇生活太忙碌時,給自己一段休耕期吧;某種程度上也像是猶太教徒、基督徒所提的安息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