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is true; everything is permitted.

最近在曼尼那邊看到標題這句話,出自刺客教條。可惜我沒有玩那一系列遊戲,無法感受「萬物皆虛,萬事皆允」這句話是如何在遊戲中被實踐的,但我最近的心境恰好挺符合這句話的,這幾週一直在細細琢磨這句話。

Nothing is True

最近工作是挺順的。畢竟也待了三年半,在這個團隊培養的信任,或是對整個團隊使用的技術棧掌握的程度,都是以複利的方式在成長,因此最近做的 project 不論是範圍或是影響程度都又更大了。另外,我兼了一份 part-time,得以體驗新創的氛圍,以及接觸和 TikTok 這種大公司很不一樣的技術,也讓未來多了接案、顧問等等,不同的可能性的職涯選擇。

雖然乍看之下是挺充實的,但骨子裡我卻是突然的感到一陣虛無。

也許是對享樂適應的了解,讓我知道就算升遷或加薪,也不見得能帶來長久的快樂;也許是最近在新加坡出差,週末去隔壁的馬來西亞玩就在想,如果我在東南亞數位遊牧,一週只需要 part-time 工作一天的薪水,就能在東南亞活得很滋潤,那麼我又是何苦要在英國 full-time 再工作兩年半,就為了拿護照呢?又或許,是因為我一直對世俗成功的定義不是那麼肯定,總覺得躺平也好、內卷也好,甚至是出家或是遊手好閒,不同的生活方式,並沒有什麼好壞之分,只不過是個人選擇罷了。

就算最近在讀某個證照的課程,讀的過程有時候會覺得挺開心的,因為和 part-time 的工作內容息息相關,架構面上的思考也可以和 TikTok 的工作相呼應,但讀完之後又會覺得這和打電動一樣,當下的快樂倏忽即逝,就算學到的這些知識會留在腦袋裡,但又是為了什麼呢?

也許就像某位前輩說的,「你所嘗試的一切終究是徒勞」。

fnordpiglet: Everything you do is ultimately pointless. You feel that becoming a particular type of engineer you aspire to is meaningful, but once you get there you’ll realize you’re still yourself and you didn’t ascend to some higher level of being. Probably the most meaningful thing we can do is through social interactions. Your time in WoW must have incorporated social interactions. Be proud of those experiences - they’re in no way worse than others. Enjoy who you are and where you’ve been, avoid hurting peopl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and you’ll be fine. If now you value your work with computers more then pursue that with the same vigor - but realize it’s not more meaningful than playing WoW, because meaning is what you make of it. Our culture will tell you productive activities that create capital and productivity are meaningful, but they only are if you find meaning and purpose in them for yourself without regard to the monetary necessities. I’m certain you felt purpose and meaning in your WoW playing at the time, and maybe you’ve just grown and changed. That’s ok too. Just because you wouldn’t spend your time doing WoW now doesn’t change you were driven to then, and the fact you could have “leap frogged” your current skill doesn’t matter one little bit. It’s not a race.

fnordpiglet: 你所嘗試的一切終究是徒勞。你覺得成為某種你景仰的工程師是有意義的,但是當你抵達後會發現你還是你,沒有昇華成更高等的存在。我們能做最有意義的事還是要靠人際互動。你在 WoW 裡花的時間肯定包含了這點。這些經驗值得驕傲。它們不比其他事物低劣。享受你是誰、去過哪,別直接或間接地傷人,這樣就好。如果你現在覺得你的電腦工作比較重要,那就使相同的勁去追求-但要理解它沒有比玩 WoW 更有意義,因為意義都來自於你自身的主觀。我們的文化告訴我們能產生資本、生產力的活動才是有意義的,但它們其實只有在你除去財務壓力後還能找到意義才有意義。你在玩 WoW 的當下肯定有感受到目標與意義,也許你只是長大想法變了。這也很正常。只是現在不想花時間在 WoW 不代表當時不想,去想「早知道就在技能上彎道超別人車」不會有任何實際差別。這本來就不是跟人比賽。

Everything is permitted

會有這種虛無感,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在英國、在 TikTok 已經待了三年半,最初的新鮮感早已褪去,朋友圈雖然多少有些流動,但大致已經固定;雖然工作仍然一直在加深加廣,但畢竟環境沒有太大變動,多少還是有點停滯感。

另一方面,則可能是因為上個月發生了一件讓我挺難受的事,我做了一些事情,傷害到一個我很重視的人,雖然有和對方道歉,但傷害已經造成,我也不好意思再打擾對方,讓對方生活再起波瀾,最近幾週只能自己默默反省和檢討。

通常我行動的準則是,如果做了這件事最壞的後果可以承擔,那就去做,因為也沒有什麼不能接受的後果。不讀研究所、大三提早畢業,都是在這個框架下的決定。

然而在上個月的事情,是因為我自制力不夠而做出來,並沒有考慮後果能不能承擔,但結論是一樣的,不管後果如何,唯一的選擇都是獨力承受

Everything is permitted 乍看之下是挺中二的句子,但現實世界確實並不像電動,電動是有設定的邊界,我們會知道什麼行為是遊戲不允許的;在現實世界中卻真的是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只是我們必須承擔相對應的後果,不管天堂或是地獄

殘酷的自由

“Nothing is true; everything is permitted” 這幾週我一直在細嚼這句話,覺得是滿美又很充滿哲學意涵的句子。1

正因為沒有任何理念或價值觀可以被稱為真理,我們只能在行動(以及不行動)中實踐我們自己的理念;因為沒有一個外在的價值體系可以把責任轉移2,我們在享有絕對自由的同時,也必須承擔起我們每個行為的後果,為自己的過錯收拾善後。

這種自由其實是滿殘酷的。


  1. 這篇文實際上是承著虛無主義到存在主義的脈絡,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搜尋沙特、卡繆等存在主義哲學家的介紹。 ↩︎

  2. 就像小孩子會說,「爸媽/老師說我可以…」,這樣就算做了事情有什麼後果,也會有一個外部的權威去幫忙分擔責任。 ↩︎

在快樂習慣之後

被習慣的快樂一文一直是這個部落格中我個人滿喜歡的一篇文章,因為它主題明確,又把我大學幾年對「快樂」這個大命題的一些不同面向的思考串在一起,寫這類文章總是能從中又更認識一些自己。

想過若干年後會有續集,倒沒想到楔子居然還是同一個:

和一位朋友聊到,如果有得選擇,比起富二代,我寧願活出一個白手起家的人生,我朋友馬上表示同意,說她如果是富二代應該會無聊到想跳樓,雖然誇張了點,但這也是我的心聲,我們隨即往下聊其他話題;後來回憶這段,明明是很離經叛道的思想,我們居然能這麼理所當然的達成共識,倒也十分有趣。

四年後在倫敦街頭的英式酒館,我和朋友無意間聊到這個故事,意外的發現他們不太贊同我的想法,於是我展開分享了一下我的想法,他們則提出他們不認同的點,雖然沒有改變我原本的想法,但讓我有了更多不同面向的思考,是一段很舒服的深度聊天。

幾週後和另外一群朋友聚會,剛好有同行友人正在苦惱一些相關的問題,於是我分享了這個楔子和我們幾週前聊天的內容,想想應該記述在這裡,順便聊聊我這幾年的一些心境變化,是為此文。

「破關」

當時,我那些馬上表達不贊同的朋友們提問,為什麼富二代會無聊?從我們平凡人的角度來看,會覺得富二代什麼都有了,但那很可能只是所謂「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像」,有錢如首富 Elon Musk,也是整天煩惱著如何帶人類上火星、如何實現全自駕車等等。

討論過程中我們嘗試切換了好幾個說法,後來我們達成共識用遊戲破關來比喻。人生就像不斷的在闖關,他們問,我是不是暗藏了「關卡是有限的」假設,才會說「富二代生活無聊」,因為富二代已經把這遊戲全破了;而他們覺得實際上關卡很可能是無限的,你過了這一關,永遠還有下一關、下一個目標等著。

我同意關卡是無限的,但我覺得窮人與富二代的差別在於,窮人可能是從第一關開始破,從沒有任何資源,到開始接零工賺基本時薪、到領第一份正職薪水、加薪、跳槽;「破關」的獎賞,也許是從吃得很簡樸,到開始會去一些餐廳外食、開始吃高檔餐廳、去國外體驗各種美食等等,前面的關卡每一關都很簡單,但愈後面的關卡,所需要的資源和時間也愈來愈多,「破關」所帶來的多巴胺也愈來愈難以獲得。

與此同時,原本獲得的「獎賞」,例如薪水提高帶來的生活品質提升,也很快的因為享樂適應而逐漸習慣,不再視其如珍寶。

對窮人來說,一開始接零工當然門檻很低,隨便都能「破關」,但賺到的錢和成就感也是實打實的;富二代,以及那些已經享有很多資源的人,就像是起點已經是第一百零一關了,就算永遠有下一關等著,但每一關都需要花更多努力去爭取,也許是透過社交場合培養人脈,也許是透過創業;起點那麼高的情況下,要能做出成績來,難度和打零工豈可同日而語?

是故,富二代生活無聊,因為能夠「破關」的機會更少、難度更大。

Delta: 比例的影響更大

好吧,如果說所謂的富二代離我們的生活過於遙遠,那我也許可以談談這幾年我的心境。三年前剛來的時候不太快樂,其緣由寫在被時差隔開的孤島,主要是缺少朋友圈、還未融入倫敦生活與在家工作的原因;但到最近兩年,總覺得還是不如大學時快樂,可能原因有很多1,其中之一是我有點卡住了的感覺。

這裡的卡住,實際上是覺得成長速度太慢了,或者說,Delta (變動量) 太小了。通常如果沒有意外,例如換環境、換工作、遇到貴人等等,成長速度是不會有數量級的變化,頂多是常數的變化,但因為以前基數比較小,就覺得成長速度很快。也許大學時可能是從 0.5 → 1.3 → 2.2,每一步都覺得比例差很多;出社會後感覺像是 19 → 22 → 26,就算變動的「量」可能還比大學時多,但比例上幾乎無關痛癢。2

活在當下?

我朋友問,那數字的大小多少還是有關係吧,應該要考慮享受當下的部分?我卻認為人是會享樂適應的,而且弔詭的是,體驗得愈多反而想要沈浸在當下的難度愈高。

例如上個月我去了兩場演唱會,忍不住在看的過程就會拿幾個月前非常喜歡的另一場演唱會來對比,然後就會覺得好像這兩場的收音都不怎麼樣;或者我和朋友去看 Jimmy O Yang 脫口秀,那是我第一場大型脫口秀,看完之後覺得很喜歡,我朋友則會拿之前他看過的 Trevor Noah 來比較,覺得這場相對沒那麼爽。

經歷得愈多,一方面可以提高鑑賞力,知道一場秀、一道菜、一個旅遊景點是好在哪、不好在哪,但另一方面,也讓人下意識的嘗試把每一個新體驗放在光譜上的某個位置,去評價好壞而不是享受當下。

如果體驗得少,對於任何一個嶄新的體驗,我們不知道其相對水準好壞,反而能放開心胸去細細感受與品味,而這正是我說愈到後面的「關卡」,快樂愈難獲得的原因之一。

DMN 與心流

我在學生時期一直抱著追求經驗多元化的心態在嘗試新體驗,這也確實給我帶來了很多快樂,但這幾年反而覺得對於某些體驗過很多次的類型,好像某種程度上如上述所說阻礙了我樂在其中的程度。換個角度想,我可能也應該要讓自己的體驗更多元,才不會被邊際效用遞減所困擾。

不過,我某種程度上也確實不是一個很容易享受當下的人。

上述提到的「評價」行為,或者像這裡會發的一些分析或自省的文章,以及我平常可能跟朋友聊天或寫日記的內容,都符合神經科學發現,大腦的「DMN」(預設網路模式)會做的事。

DMN 是平常大腦待機時的模式,相對於 TPN (Task Positive Network),後者專注於當下,專注於解決任務;DMN 跟各種自我整合、反芻、創意都有關聯:

DMN 跟大腦的情境記憶是一體的。什麼叫情境記憶?也就是 “ 我是誰 ” “ 我經歷過什麼 ” “ 哪些東西跟我有關 ” ,等等,它是構成我們自我認知和生命連續體的關鍵環節。

所以,為什麼 DMN 會如此活躍?大幅地在於:它需要把大腦每分每秒所接收到的資訊,進行篩選、判斷,聯繫、對比,然後整合進 “ 我們的一生 ” 裡面,讓它成為你的 “ 自我 ” 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很多時候, “ 想太多 ” 也許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你的生命體驗會更豐富,更飽滿,更豐富。

總是容易想太多,該怎麼辦?

以我對自己的了解,我的 DMN 相當活躍,很多時候都會走神去思考各種事情而不太在意當下;然而,我卻有另一項姑且算是天賦的事情,那就是我很容易進心流,特別是寫程式、和其他涉及到創作的工作,例如剪影片調酒、煮菜、深度聊天等等。而心流狀態正可以大幅壓抑 DMN 的作用,讓我得以幾乎百分之百沈浸在當下。

當然,心流也不是說進就能進,所以我最近在多嘗試冥想,也是另一種有效關掉 DMN 的練習,如果之後有機會再寫另一篇文章分享。3

從快樂到平靜

其實快樂也不是只來自所謂的 Delta 或享受當下,我覺得我過去一年有挺多快樂來源,包含對時間、生活的主控權變高了,跟許多朋友都有不錯的深度聊天,愈來愈不被錢所侷限等等。

前一陣子曾經和朋友聊到,我的心情大部分時候的基調是平靜,這個平靜一言以蔽之,就是不管是不快樂或是快樂,都能以平淡的心情觀之並與之共存,上述的這些快樂來源,也許精準一點的說法是可以讓我的心情平靜的方式吧。


  1. 行文至此,想到的可能原因之一是被習慣的快樂一文提到的「干擾」,大學時曾經痛恨的各種系上必修課,很可能反而讓我的快樂感受更強烈;另外,人生四千個禮拜談到「與他人同步的程度」也會影響快樂程度,也許也是大學比較快樂的原因之一,生活節奏可以跟足夠大的人群同步;在這裡雖然也是可以把自己想成是整個社會眾多上班族的一員,但這種想像比起具象的學校、每天見到的同學,終究還是弱了不少。另外,我在英國這幾年一直維持差不多的生活水準(花費不升反降),不像大學因為覺得出社會的薪水肯定會遠高於此時此刻,所以花費快速跟著收入同步上漲,收穫了 Delta 帶來的快樂。 ↩︎

  2. 這裡也可以質疑,也許我大學時期的體驗、學習、享樂的質和量都真的比較高,畢竟學生的生活多采多姿,而且台灣外食、娛樂便宜;我這裡傾向相信我開始工作後的質、量都還是比較高,因為薪水實在差太多了,而且以我個人來說,從台灣隻身來到歐洲,不論是工作跟生活環境應該都有非常不一樣的差異。 ↩︎

  3. 今年看的書幾乎圍繞在禪、腦神經科學、啟靈藥,彼此表面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實際互有關聯甚至幾乎是一體兩面,挺有意思的。 ↩︎

翻譯:何處是你家

連續兩年沒有在台灣過年了,上次感覺尚不強烈,今年卻年關愈近愈是想家。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很精準地寫出了遊子對家的矛盾,想要藉翻譯來抒發思鄉之情。


When you grow up, all you ever do is leave. You leave people, situations, and places. You often wonder where home is because you always feel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 wherever you go. You make a home for yourself in the city. You decorate it with plants, posters of a treasured rock band, and furniture that you got from the flea market. Sometimes, it gets awfully quiet; other times, it's filled with the voices of your new favourite people. When it gets too silent, you call your Mother 1200 miles away and ask her about her day. You like to listen to her sometimes, but when she asks about yours, you gabble and say you're okay and then bid goodbye. You don't want to trouble her with your issues. It never completely feels like home because you are always missing something—your school friends, the old town roads, your Grandma's pickles, your cousins, evening drives, the smell of your room, and your family.

隨時間流逝,你發現你總是在道別。你向曾朝夕相處的人們說再見,你結束幾段刻骨銘心的經歷,你離開一度你以為永遠不會離開的地方。你在離去之際總會想,到底哪裡是你的家呢?為什麼不管在哪裡總沒有真正融入的感覺?

你在一座大城市安身,替你的住處弄了幾盆小植栽裝飾,貼了幾張知名搖滾樂團的海報在牆上,以及那從二手商店掏來的幾張桌椅。你的住處有時候混雜了你新朋友的笑鬧聲,有時候則靜默得讓人害怕;當你覺得週遭太安靜時,你就打給你那千里以外的老爸,問候他一切可好。你喜歡聽他說話,但當他問起你的生活時總讓你措手不及,慌忙地說一切都好然後掛斷電話。並不是一切都好,你只是不想拿你的事情來讓他徒增困擾。

你從來沒有在這裡感受到家的感覺,因為你總是在想念某些東西——求學時期的好朋友,老家附近的馬路,阿嬤弄的手工泡菜,每年過年才會見到的同輩親戚,傍晚擁擠的車潮與人潮,或者是你房間的味道以及你家人的講話聲。

And when you return to your hometown, you miss the comfort of living in your own place, Sunday brunches, your new friends, going on random trips, meeting strangers, and the view from your balcony. The silence that used to bother you in your new home is something that you crave when you return. You realise that this will never be over, the way that you are feeling. Maybe, you will get used to it when you get older. But right now, you are in your 20s, and life is already hard. And no matter how much you want to feel at home, you often end up missing things you're far away from.

然而當你風塵僕僕的從遠方返家,你卻開始想念在原本的城市,不受他人打擾的生活步調,想念週日常吃的那家早午餐店,想念你時常來作客的新朋友,想念說走就走的旅行,想念在路上認識的陌生人以及從租屋處陽台就能看到的美景。

新家曾經讓你不堪其擾的靜謐,在你回到擁擠的舊家時卻變成你最渴望的東西。你意識到這樣根本沒完沒了,也許當你年紀更大你會慢慢習慣這種感覺,但現在你才二十多歲,生活竟已是如此艱難,不管你多麼想要享受在家的感覺,你往往發現,你實際在想念你曾擁有的遠方。

You think that maybe the romantics are right. Maybe, you will find home in some other person, a better half. But the truth is that you will find a piece of you in every place you have ever been, in every person you have ever loved. You paint your nails the way that senior in your school did when you were 12 years old. And there's an album in the corner of your room that your first kiss suggested for you to listen to, and that's how you discovered your favourite rock band. You find your habits lingering in the way your brother arranges his books—separating hardcovers from paperbacks and organising them by colour. Nobody does that, you think.

好吧,你開始覺得那些兩性作家講的話有些道理,也許當你找到完美的另一半時,你就有家的感覺了。

但真相是——你會在你去過的每個地方、你愛過的每個人,找到一部份的自己。

你穿搭的款式是模仿你大學學姐的;你放在房間角落的唱片是你初吻對象推薦的,而那樂團後來成了你的最愛;你想到你跟你哥一樣都會把書按照平裝、精裝本分門別類,還得照顏色排序,你覺得根本沒有其他人會做這種怪事。

You realise that blueberry yogurt on toast and little flowers of butter and orange jam isn't your recipe; it's the way your Mother used to make toast for you when you were five. You notice that your best friend still plays your road trip playlist when she drives, and you cook chicken the same way your roommate in college taught you. You share your habit of clicking pictures of flowers by the roads with your Dad, and like your ex, you always check traffic on maps before leaving. Even if you don't talk to them anymore, you will always have tenderness in your heart for people. You will realise that so much of them is you, and so much of you is them.

你意識到把滷蛋蛋黃弄進湯裡攪散並不是你發明的,那是你爸在你五歲感冒時餵你吃麵的方式;你注意到你的好友開車時還在播你們大學畢業旅行放的公路歌單;你煮義大利麵的方式是你大學室友教你的。你跟你媽一樣都會被路上的野花驚艷並拍下照片;你被前任影響,到現在不管要去哪裡都還是會先看地圖的路況。

即使你現在很少或再也不跟他們說話了,但你仍然把他們珍藏在你內心深處,因為你知道他們在許多地方潛移默化了你,而你也默默的影響他們好多。

You realise that's why you can never feel completely at home because a part of your heart is always wandering in some other memory, in a different place that you used to call home. Your love spreads endlessly, and you realise that this is what happens when you have the joy of experiencing so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loves and friendships. As you mature, you learn that departing isn't merely about leaving; instead, it's about carrying a piece of others with you and leaving a part of yourself behind. It transforms you into a magnificent collage, a gem woven from the threads of all those you've loved, of all those you are ever going to love.

你終於意識到為什麼你永遠無法在哪一個地方完全感受到家的感覺,因為總有一部份的你徜徉在其他回憶之中,想念一個與當下所處截然不同,但你也曾稱為家的地方。你的愛隨著思緒無止盡的延伸,而你發現這是經歷那麼多段不同的愛與友誼,最讓你感到奇妙的地方。隨著你逐漸成熟,你了解到離去並不僅僅只是離開;實際上,它是關於你如何留下一部份的自己,並帶著一部份的其他人與你一起啟程。透過不斷的道別,把你轉化成一幅,由你所愛過、與未來將要愛的人們組成的,壯麗的拼貼畫。

And someday, that feeling will be home enough.

到那時,你就有家的感覺了。

出處,作者 Rae Pathak

來英一年回顧

2022.03 - 2023.02

時光匆匆,自去年三月來倫敦之後也一年半了,最近又再次的短期回台探親訪友,剛好也是一個適合的時機點來回顧來英國第一年的生活,順便讓這個荒涼已久的部落格多些新景色。

單程機票

一直沒時間和動力去記述大三畢業後,到來英國前的生活。這段時期相當混亂,原本我收到的是新加坡的 offer,但在當兵時被通知工作簽證出了點意外,沒辦法去新加坡工作。後來公司的 HR 問我,「還是你願意去都柏林或倫敦?」當時的我對歐洲幾乎是毫無了解,不過憑直覺跟常識覺得都柏林應該是一個很無聊的城市,就秒選倫敦了 lol。1隨著一年過去、走遍無數國家包含愛爾蘭,回頭看這個選擇應該還是滿正確的。

所以,該說是因禍得福吧,當初找工作時受限於眼界,只有關注新加坡的職缺,從來就不敢放眼歐洲,總覺得歐洲的工作簽證也是相當難拿,下意識的就完全沒有考慮。直到很後來才知道,其實我也是沾了一點英國脫歐的紅利。

在英國脫歐前,歐盟各國的人可以自由出入並在英國工作而不需要額外的簽證;脫歐後,歐盟的人對英國來說就跟亞洲人一樣是「外國人」了,為了持續的拉攏人才,英政府降低了工作簽證的取得難度,現在對工程師來說,只要雇主受英國政府認可、願意多出一筆錢辦簽證,以及工程師本身的英文程度符合標準2,通常就能順利拿到工作簽證。3

總之,在 2021 年 11 月中當完兵後,又跑了一些公司簽約、辦簽證的流程,終於在 2022 年三月初訂了一張台北到倫敦的單程機票,來到英國。

工作

這是我第一個有正職工作的完整年,就先來談談工作吧。

前半年由於我們團隊在歐洲區只有我,幾乎可以說是沒有什麼事情可做,這段故事記述在被時差隔開的孤島裡。雖說如此,還是透過一些 projects 慢慢的掌握了整個團隊的 Codebase。到了後半年,基本上已有獨立工作的能力;剛好九月也有另一位倫敦的資深同事加入,雖然他也需要花一點時間熟悉團隊的程式碼,但我們開始可以在同一個時區內合作做一些專案了,整體還算得上是漸入佳境吧。

探索英國與歐陸

前半年在工作上沒什麼可以發揮的地方,又尚未建立在倫敦的朋友圈,生活重心半是自願、半是不得不的轉向探索倫敦與整個歐洲。

剛到倫敦的第三天,就因著在西班牙交換的蛋研朋友造訪,而搭兩小時的火車北上去約克(York)小鎮;後來也時不時的探索倫敦周遭,包含劍橋、牛津、Brighton、伯明翰、Coventry、Milton Keynes 等城市。

提早一年畢業的好處是,開始工作後剛好是朋友相繼在畢業前來歐洲交換的高峰期,由於歐洲短程線機票相當便宜4,我常常和交換的朋友約去某個歐洲城市玩。這一年扣掉英國,共去了九個國家、二十一個城市/城鎮,5前半年甚至平均一個月會出國兩次,就為了排解生活的無聊。

雖然工作清閒,畢竟還是社畜的身份不敢太肆無忌憚的玩,我通常是玩一個週末加一天,有時也會在歐陸遠端工作個幾天再回倫敦。停留時間通常不長,旅遊也就多是走馬看花、將主要景點走過一輪的觀光客模式。

這種旅遊方式的問題之一,就是流於表面、容易審美疲勞,畢竟許多景點都是廣場、教堂與城堡(a.k.a. 歐洲三寶),多數都長得差不多。到了第二年,這種探索歐洲的節奏就慢了許多,重心更擺在與人的相處而非旅遊本身,此為後話。

身處倫敦、遙望歐陸各國,音樂、藝術其實也占了生活的一大部分,旅遊時只要看到有特色的博物館、美術館就會進去逛逛;倫敦西區與紐約百老匯並列為世界的兩大音樂劇聖地,聽了四五場經典的劇目,包含悲慘世界與歌劇魅影;也跟朋友參加了 EDM 圈最盛大的音樂祭之一,比利時的 TomorrowLand;此時正值後疫情時代,各個歌手、音樂人紛紛舉辦幾年內的第一次演唱會,我也躬逢其盛的參加了好幾場,甚至滿足了多年以來的心願6

廚藝

被問起來英國的最大收穫,我總會半開玩笑的說是廚藝。倫敦居大不易,外食貴就算了,還不一定好吃或合口味;前半年的 Work from home 生活,最大的樂趣就是買菜、開發菜單與煮飯。

一人份煮食不會煮太多,我通常都煮一菜一肉;秉持著經驗多元化的人生觀,我盡可能的不重複菜色,時不時的挑戰幾道大菜,最熱衷的時候往往一天要花兩三個小時在備料、烹調上。挑戰過蔥油雞、海鮮巧達總匯濃湯、脆皮燒肉、奶油焗白菜、滷肉飯等等,不及備載。

我煮的以中菜為主,偶爾弄些西式的如義大利麵、煎鴨胸等,既省錢又常常能藉由食物一解思鄉之愁緒。

朋友圈

剛來英國時困擾的除了工作的時差問題以外,就是沒朋友了。直接來異國工作的缺點是沒辦法像學生時期可以輕鬆在各種場合建立友誼,前半年最主要的社交來源是和在台灣的另一半遠端視訊;或偶爾和室友以及他的朋友吃晚飯。後半年則因為參加各種台灣人的活動7認識了一些人,慢慢地終於有一群穩定聚會的朋友,而不再是無根浮萍。

這一年的遺憾之一是除了同事以外沒認識到什麼外國朋友,雖然上班族本來就交友不易,但也跟自己這一年很懶得跨出舒適圈有關,這裡的懶,其實比較像是受到金錢與資訊的限制而沒辦法像在台灣一樣可以隨意地探索,這是我覺得這一年很可惜的地方。

不過,孤身一人來到異國工作,能夠在半年到一年後有一個非常有歸屬感的圈圈,認識了幾位比我大了四到七歲卻很知心的哥哥姐姐們(?),已經相當知足,也讓我第二年的生活過得相當愜意快樂,此為後話。

「寒暑假」回台

為了一些不知道算不算夢的理由遠行
卻發現原本熟悉的一切成了他鄉仰望而不可得

即將登機
到底是從一種日常飛到另一種日常
還是從一個夢轉場到另一個夢?

(節錄自我 2022.10 離台當天的 Instagram 限時動態)

許多科技公司在後疫情時代有跨國遠端工作的政策;敝司是提供一年二十個工作天,可以在有合法工作資格的國家工作,我便利用這個機會在來英國半年後回台灣待了一個月有餘,也計劃將隔年(2023)的扣打拆成兩次,加上請幾天特休,分別在 2023 年三月與九月回台三週。

挑三月與九月回台灣,是因為這時候既不是聖誕或農曆年假期,也非寒暑假,機票相對便宜;另一方面這時候台灣的假期也相對多,有兒童清明連假或中秋、國慶,我就可以把特休用在這些節日上與家人、朋友共聚8;再其次,這時台灣的天氣通常是全年最舒服的,不會太熱也不會太冷;最後則是剛好是來英的半年、一年與一年半,挺有儀式感上的意義。

在入職場前,我最擔心的事情之一就是沒有寒暑假。倒也不是懷念放長假的感覺——實際上,我大學三年的暑假可能都比學期中要忙。在我的大學生涯中,寒暑假提供了一個無法被取代的轉場,讓我逃離了學期中的「日常」後,可以回顧、檢討過去半年有沒有哪裡做得好與不好的地方,然後在新的學期去試驗不同的生活型態,就像我在大一回顧文說的:

回顧整年生活,大考完我都會爬梳自己的生活,檢討快樂與不快樂的原因,或者在課業、人際相處等各方面有哪裡不足的地方,試著做一些改變,也許這些改變有時沒有比較好,但改變的過程中,我實實在在的感受到我的人生由我自己主宰。

當社畜後,沒有寒暑假當分水嶺了,就有種想把數十年當同一日在過的慣性;沒有脫離日常生活,也就很難以局外人特有的冷靜眼光來分析、檢討。旅行也是脫離日常生活的一種,但一方面旅行時日通常並不長;另一方面旅行通常也都帶有其本身的目的,而不容易好好的沉思與靜心。

然後,幸運的出了國、幸運的遇到允許短期跨國工作的公司,得到一年兩次難得的回台機會,不但可以以半年一次的頻率跟家人、另一半、朋友相聚,每次回台的感覺也都有些微妙,明明是熟悉得不能再更熟悉的地方,卻因為在大洋彼端待了半年而變得有些陌生,這種既徜徉在家鄉,又脫離「日常」的感覺,莫名的容易激發出新的想法。於是每次離台,收穫的不僅是愛與陪伴,還有許多將執行的嘗試與改變。

前陣子曾被朋友問到「有什麼是你工作之後才發現很重要的事情」,這也許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一件事。9

躺平的一年

回顧我在英國的第一年,幾乎可以以躺平來形容,工作上不怎麼思進取,下班之後也沒有很想要跨出舒適圈或精進自己,更多時候是在耍廢,玩遊戲、看 Youtube 沒什麼營養的影片等等。關於躺平的一些思考,由於篇幅已不足,將會是另一篇文的內容。

不過即使在躺平的狀態下,來到一個全新的國度、沉浸在完全不同的文化中,收穫還是挺多的,如前述所談到的旅遊或音樂與藝術的欣賞;交友雖然還沒真正踏出中文圈,但能從零到一的建立充滿歸屬感的圈子,一起聚會、旅遊、深聊各種話題,如此我已深感滿足。


  1. 這段歷史其實相當曲折,當時我都開始在當兵的周末刷題、準備面試其他公司了,心理壓力也挺大的。詳細緣由以及經過,由於簽了保密協議,就不在網路上公開太多細節。 ↩︎

  2. 英國工作簽證所期望的英文能力非常低,只是要會基本的聽說讀寫而已,標準為雅思各科分數不得低於4.0(滿分 9.0)。 ↩︎

  3. 這部分的移民法規也是不斷的在更新,像我去年申請時是採所謂的積分制,不過現在英政府網站上好像沒有再提積分制了,但大致上的要求不變,可以參考官方網站的說明 ↩︎

  4. 倫敦飛歐陸各國來回,假日通常都落在 £80 - £100 (台幣三、四千)以下,平日會更便宜。 ↩︎

  5. 主要的歐洲國家幾乎都去了,捷克布拉格、荷蘭的阿姆斯特丹、鹿特丹與小孩堤防、比利時的布魯塞爾、魯汶與 Boom;希臘主要玩雅典與跳島(Hydra),義大利的威尼斯與彩虹島、玻璃島;愛爾蘭是自駕環島;法國去了 Colmar,也待了兩次巴黎;匈牙利的布達佩斯;瑞士則逛了蘇黎世、洛桑與少女峰。 ↩︎

  6. 我在剪接我的人生中提到我國中時很迷 Westlife,剛好他們 2022 時在英國辦了好幾場演唱會,趁機聽了一場,煞是滿足。 ↩︎

  7. 包含台灣工程師在英國(TEiUK)、英國台灣商會台大校友會在英國等組織都有定期舉辦聚會與聚餐。 ↩︎

  8. 在歐洲工作,令人滿足的一項福利就是假特別多,敝司提供了 25 天特休與 8-10 天的國定假日,加上 30 天的全薪病假。 ↩︎

  9. 這種寒暑假的概念許多前輩也都有提過或正在實行,例如 Gipi 的這篇生活太忙碌時,給自己一段休耕期吧;某種程度上也像是猶太教徒、基督徒所提的安息年。 ↩︎

被時差隔開的孤島

本文起頭於 2022 年 8 月,寫到一半棄坑,最近(2023.10)才終於有心思將其補完,然而所處的環境已經有很大的不同,姑且當個那半年生活的紀錄。

來到倫敦已經快半年了,時差的問題從我入職第一天就已經困擾我很久,我一直以為有一天我可以習慣,但沒想到這種煩悶感在最近居然愈來愈嚴重,憤而發文抒發之。

在面試時1,主管跟我說,我將是他們在歐洲區的第一位同事,當時我極驚嚇於這句話背後的份量,但主管跟我說會讓我做一些我一個人也可以做的事情,我才暫且放下一連串的問號。

沒錯,我們 Team 在我入職時約快二十人;除了我以外的所有同事都在美國西岸。半年之後的情況沒有太多好轉,只多了一位新加坡的同事,其他人仍都在灣區與西雅圖。

平心而論,這份工作真的非常好。同事聰明,團隊極重視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薪水雖然比不上矽谷,但在歐洲也過得相當滋潤,公司的福利即使是以歐洲的標準來算都高於平均。但是說實話,我在這份工作得到的快樂程度遠輸我大學的任何一份實習。

程式工程師雖說整日與機器打交道,實際上並不如外界所想像的獨來獨往,從設計、實作、測試到發佈,各個環節無一不需要跟人協作。曾經在我們 team 有資深工程師抱怨他一周有一半的時間都在開會,由此可證。

我是剛畢業的 New Grad 而不是 Senior,並不需要參加或甚至主導那麼多的跨部門會議;然而也正是因為什麼都不懂,而更需要請教部門的前輩。從一開始的開發環境怎麼架設、讀 Codebase 時遇到哪段程式碼不懂、根據需求單開發卻發現脈絡寫得不夠詳細……等等,皆仰賴同事的回答,才能讓我的工作進行下去。

然而,隔了一片大西洋與廣闊的美國土地,帶來的是八小時的時差。我只能利用傍晚到晚上的時間與同事開會 sync 把我白天累積的各種問題一次問完,然後同事就會說,「你那邊晚了,早點休息嘿」我看了看時間,也就是晚上六點多而已。

再次的與外界所傳不符,中國公司一向以高工時、高壓力聞名,這卻並不適用我們 team。就我的觀察,當公司規模大到一定的程度時,如 Google、Meta 等擁有數萬到十數萬員工的各科技公司,企業文化本身並不一定是影響工作風氣最主要的因素,主管的領導風格、同事的工作態度,更可能決定了團隊的氛圍。

雖然我的主管(以及團隊內近一半的同事)都是中國人,但我們 team 並沒有所謂 996 的風氣,相反的大家都很尊重彼此的生活,例如前述的我晚上找他們 sync 時被要求早點休息,或者主管會為了自己的休假而取消組會,以及同事請了 18 週的陪產假等,都是團隊重視工作與生活平衡的例證。

為了解決時差問題,我曾經試過幾次往後調整我的工作時間卻未果,上述的工作氛圍是阻礙之一,當團隊沒有加班的風氣時,我也不好意思在晚上還上班造成同事的壓力;其二則因為我的生理時鐘很受日照所影響,不太能習慣晚睡晚起的作息。

我的工作時間表面上從早上十點開始,到晚上七、八點下班——實際上則少得多。當我傍晚和美國同事討論完之後,隔天上班時根據前日討論的成果開始工作沒多久,就會發現有新的問題跑出來,這時我便得嘗試翻遍文檔,看看能不能幸運找出關鍵線索。大部分時候並不好運2,於是工作只能停擺,直到傍晚時分,美西的同事上線後,我的問題才得以解決,周而復始。

時日漸久,終究會對團隊的架構、程式碼有所掌握,然而程式碼審查(Code Review)是另一個大問題。我們團隊執行很嚴格的 Code Review,每個人寫的程式碼都需要有兩位工程師先後審核同意,才能上線。看起來很正常的制度加上時差卻變得有點荒謬,我白天寫 Code,到晚上等同事 Review 和給意見,然後我隔天再根據同事的意見去修改,往往一段 Code 來回便需要一星期或更久的時間才能上線,很大程度的拖慢了開發的節奏。

另外,此時(2022年8月)歐洲才剛擺脫疫情的陰霾,各公司對遠距工作仍採極寬容的政策;倫敦居大不易,地鐵、外食價格也都高得離譜,所以我過去半年也就幾次出於好玩的踏進辦公室,絕大部分時候仍在家工作。要到很久之後,我才驚覺足不出戶、缺少社交的生活加劇了孤獨感,使我更難融入這座城市、這份工作。

工時短、在家工作,再加上還不錯的薪水,集齊了三項夢幻工作的要素,諷刺的是這卻導致了我的極其不快樂。我並不是把工作擺第一的人,但因為我是以社畜身分空降英國,前半年幾乎沒有任何朋友,加上我從大三下到來英國前已經休息了整整一年,很自然的就會想要把工作當成生活主要的重心,卻始終無法得到滿足。

對工作的厭煩愈積愈多,以至於我甚至開始在一周一次的例會找各種理由請假,連續好幾次沒參加例會後,主管也在 1:1 中關心我、問我有沒有什麼事情,但我早就在過去的 1:1 中抱怨過無數次時差的問題了,主管也只能一再的向我道歉,我知道招募並不是一蹴可幾,但無法改變的現狀更加深了我的無力感。

為什麼不辭職呢?其一是這間公司、這個團隊從發給我 Offer 到我就職等了十四個月,中間還歷經了許多波折;如果我做半年、而且沒有做出太多成果的情況下辭職,一方面總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道德感在束縛著我,另一方面在履歷上也不是太好看。其二,主管向我保證他會持續的面試、招募人,九月倫敦也將會有一位新的資深工程師加入,就不再會是我一人獨立工作。

至少,未來還是值得盼望的吧?

後記

一年後,隨著工作涉及的範疇變大,以及和另一位倫敦的資深工程師協作了一些專案,慢慢的,許多美國的同事也都開始常找我們來處理他們工作遇到的問題,相對前半年的孤掌難鳴、窒礙難行,現在的工作情況是好太多了。當然還有許多的其他問題,但就不在此詳述。

在 Reddit 看到有人發問,情況幾乎與我一模一樣,差別在於他是美國對接歐洲總部、以及敘述看起來並不像是新鮮人。底下有則留言說「哈哈現在你知道我們歐洲工程師的感覺了吧」,看來我遇到的情況並不是極少數呢。

如果能回到一年半前,我會嘗試做一些事情來改善處境,包含:

  • 跟主管申請去總部(團隊所在地)出差,至少兩周到一個月

    我一直有這樣的想法,但總覺得我一個初來乍到的新人工程師要飛去出差有點名不正言不順,直到另一位同事加入後我們才開始半年一次去灣區出差的行程。有實體與同事見面真的差很多,有機會再寫一些出差的心得。

  • 調適好心態,不要在環境不好的情況下做事倍功半的事情,去學別的技術、別的程式語言都比硬要在那邊自己鑽研團隊的文件、Codebase 要好

半年說長不長,說短嘛,也可以做很多事情了。不過這半年也不算白白浪費,至少在生活上慢慢地適應了歐洲的生活風格,認識了一些新朋友、也去了很多個國家旅遊,留待回顧文再詳敘


  1. 這裡的面試是指 2021 年底,我從新加坡調來英國前,公司流程所需而走的面試。 ↩︎

  2. 我們是很新的 Team,前期由於擴張得快,文檔並不多,有留存的也多過時了。 ↩︎

大三回顧

2020.09 - 2021.06 大三回顧

2019.09 - 2020.06 大二回顧

2018.09 - 2019.06 大一回顧

大三上:最累的一學期

客觀而言,我大學三年六學期裡的每一學期 Loading 都不算輕,但大三上在種種奇妙的因緣際會下成為了我無庸置疑,最累的一學期。

修課

為了提早畢業,我勢必得在大三這一年修完剩下的學分。

經過計算後我打算在大三上修 21 學分,其中包含了四門系必修與兩門系選修共 18 學分;而因為不想要生活中僅僅充斥著各種程式與數學,我決定修習素有「管院四大教」之稱的 SCAP。1

其實我一直對管院的課很有興趣,大二也曾經修了行銷管理與軟體專案管理,但那兩門課對我而言仍只算是淺嚐輒止,而這門 SCAP 卻真正是要進入顧問領域的敲門磚,因為它是由世界前三大顧問公司 BCG 台灣區的總經理授課;許多管院的同學汲汲營營的投履歷、在工作坊中積極發言,就為了一席修課資格。

照理說我的經歷與專長也許是不足以修這門課的,不過傳聞審核修課資格的老師與助教們會將商管學生與非商管學生分開審理,而我佔了理工生身分的便宜而得以通過審核。2

關於修習 SCAP 的過程和心得並不在此描述,然而這門課毫無疑問的是我大學修過最花時間的課。

平均而言,我一周約花 15 小時在處理跟這堂課有關的事情,包含跟業主(GoShare)開會、小組開會、訪談使用者與處理問卷等等,期末前一週甚至花了三十幾個小時在趕報告。

扣掉 SCAP,其他學分也不是好惹的,包含了極需時間練習題目的線性代數、很吃證明手感的自動機等課程,所幸我早已視 GPA 如浮雲,適當的放棄一些分數的追求,壓力也就不至於大到讓人崩潰。

工作

單單就 21 學分而言,對一個普通學生來說已經不算輕鬆,我在這學期最找死的決定之一就是延續 intel 的實習,一週工作兩天。

原本我大二升大三在 intel 做的這個實習只有暑假而已,但說來帶點幸運,在暑假第一個月結束前,主管認為我表現不錯,問我要不要延長成一年,當時我正好在苦惱大三在收支上可能會入不敷出,這個提議恰如及時雨讓我得以不再為日後的經濟狀況操心。

然而,代價就是 Loading 又再加重了不少。3

程式、求職

由於隔年就要畢業,因此我這一學期在求職上也沒辦法有絲毫的懈怠4

成為各處這篇文裡,我曾提到有投海外實習的計畫,於是學期初我主要把心力集中在準備各種海外實習所需的能力,刷程式題、練英文口說、寫大型的程式專案等等。

雖然受惠於參與多份實習,我寫程式的經驗並不算少,但因為過去做的都是偏小型的專案,準備找工作時總有種危機感,擔心這些經驗真的能被資方看得上眼嗎?5

所以我決定在這一學期的空餘時間做一個 side-project。

這個 side-project 跟我過去做的專案不太一樣:資訊領域有個「C10K問題」,意思是當網站、程式的使用者只有幾百人到幾千人時的架構,和使用者破萬人以後的架構,會有很大的不同6,我這次想嘗試的專案,就是想建立一個數千人同時使用也不成問題的網站,這當然對大學生的程度而言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那時的我已有一年多的實務經驗,對我而言是一個難度適中的挑戰。

我仍然在這個專案上花了非常多的時間與心力,以下這張圖記錄了我所花的時數,平均下來一個禮拜也花了至少 6-8 小時。7

再加上面試、刷題等,不得不說這一學期在求職上也做出了相當的努力呢。

朋友

回顧前兩年的大學生活的我,每個禮拜幾乎都會有飯局與酒攤,在這一學期因為前述的各種面向的壓力,而且當時我面對的困難也多是同齡的朋友還無法理解的,使我不得不減少與友朋相聚的頻率。

然而也許值得一提的是,那時正值台大多位學生自殺的多事之秋,我也恰好遇到一位社團朋友陷入極度憂鬱的境地,那段時間我們幾個朋友很努力的陪伴他,甚至還解鎖了半夜搭警車和救護車陪他去醫院的成就;可惜這位朋友憂鬱的根源我們無法解決,最後算是單方面的不歡而散,希望這位朋友現在已經走出來了。

寫出這些並非圖名,也非揭人瘡疤,只是想記錄下當時在時間和心力都極度匱乏的狀況下還能憑著本心做一些當時覺得不能不做的事情,當稱得上是勇敢了。

結局

在 2020 年底最後一天,完成了 Bytedance (TikTok) 的第三關面試後的兩天,順利拿下了隔年正職的 offer,而 SCAP 也在前一週完成了期末報告,為這一學期流下的汗水劃下一個不錯的結尾。

大三下:最輕鬆的一學期

就像在成為各處一文中提到的,我的求職歷程出乎意外的順利,導致本來應該是最忐忑、最猶疑不決的畢業前夕,卻沒有任何事情困擾我,我唯一要做的是乖乖修課、等畢業。

因為覺得畢業後將會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在與程式碼相處,所以我在這一學期刻意地盡量不寫程式,取而代之的是寫作計畫。就像我在臉書個人頁面寫的,

這幾年在網路上到處閒晃,常常看到讓人驚艷的文章,也許是工程師分享技術或人生的軌跡;也許是商管領域的人在寫他對超商寄杯策略的觀察,這些文章或多或少的對我產生衝擊,這種衝擊感日積月累的變成一種罪惡感——我怎麼能什麼都不花費的從他們的文章獲得這麼多收穫?

這種罪惡感在大三上累積到了巔峰,於是我決定在大三下時要盡可能的多寫作、多記錄自己的想法,也就有了一週發一篇文章的計畫。

從 2022 年三月到六月,包含這個部落格與一些發在其他地方的技術文章,確實維持了一週一篇的產量,可惜這個計畫在畢業後因為某些原因中斷了,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在寫作上可以再有這麼高產量的時候呢。

至於課業,這一學期修的課也都沒甚壓力,唯一值得提的是我修了文化人類學。

以前高中時我曾認為,如果沒有就業與經濟壓力,我的第一志願會是社會系,這基於我當時因興趣而讀的書多是探討社會運作為主;直到這學期修了文化人類學才驚覺,原來我對人類學的興趣更大於社會學。

其實這兩者都研究社會,但後者通常更有「解決社會問題」的精神,而人類學者則盡可能的跳脫框架,嘗試以他者的角度觀察與記錄整個社會;我沒有那麼崇高的覺得社會應該要因我而改變的理想,只想當個旁觀者以一顆好奇的心去與整個世界相處,這是我更喜歡人類學的原因。

因此文化人類學意外的成了我大學三年中最喜歡的課之一。欣賞與吸收了許多人類學理論之外,這門課對我最大的影響,在於給了我一個絕佳的契機去寫作台大資工系民族誌一文,我在該文的前言後記都有提到這篇文對我的創作意義,這篇文讓我三年以來一些幽微的觀察得以用文字的形式流傳出去,並在發表之後激起了許多有趣且意義深遠的討論,不得不說是我目前為止最感到滿足的時刻之一。

拖稿

這篇大三回顧文從我畢業之後就開始寫,卡了快兩年才終於把它寫完,可能也是我這兩年很少產新文章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是因為我覺得我這一年做的事情需要解釋太多脈絡了——為什麼資工系的人要去修管理顧問的課、為什麼要花那麼多時間做一個 side-project,什麼是 Side Project?、為什麼要修人類學的課、為什麼要寫部落格等等等,我嘗試各以簡單的幾百字解釋,但仍深感不足,畢竟每個行動展開也許都是幾千字的論述才有辦法讓讀者完全明白緣由,這是我遲遲頭疼而無法落筆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最近看到 Huli 寫的一段話,內心深有共鳴:

這世界不缺「我超屌,我很強,我做到了」的文章,而是缺乏那些與不願面對的自己奮鬥的故事。比起你怎麼花 N 年做了 M 件事爬到這個位置,我更想知道的是你有沒有猶豫過,有沒有懷疑過自己,後來又是怎麼走過來的。

Huli - 你過得太安逸了

就職涯方面而言的我,比起大一的迷惘,大二是終於找到屬於自己的賽道,大三則在世俗眼光中做了許多厲害的事情,這反而讓我質疑了寫文的意義:這個世界談自己成就了多少事的文章、書籍那麼多,Linkedin 到處都是,哪裡還缺我一篇?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機運,寫出這些他人不見得能模仿或學習的東西,對讀者又有多少意義?

一方面覺得雖然做了很多事、卻沒有幾件值得寫的,但另一方面,當初讓我開啟寫作計畫的那股不得不寫的「罪惡感」仍然持續的累積,抱著這樣的矛盾心態過了兩年,幾乎成了困擾我的心魔。數不清幾度提筆、幾度落下,終於還是寫完了。

鬆了一口氣。


  1. 我第一次聽到管院四大教是大一暑假在 COOL 實習時,與管院背景的 UI/UX 實習生閒聊得知的,當時聽到的版本是「CTPS、SCAP、領導學導論、典範企業運作思維」,以學生對老師、課程的極度喜愛與讚賞而著名。後來由於對管院課程的興趣,在二下除了修兩門管院的課(見大二回顧),也在那時申請另一極有名的課程 CTPS,可惜因經歷不足而未錄取。 ↩︎

  2. 熟識這堂課的朋友說我的經歷就算是管院的身份也會上,那時候的我已經有在知名外商(Intel)實習的經歷,所以確實是比起大多數學生來得有些優勢。 ↩︎

  3. 附帶一提,我在和朋友聊天時曾聊到該怎麼把工作的 Loading 量化,我自己是將工作一天換算成 5 學分,以我一週工作兩天來算的話,就是原本的 21 學分加上兩天各 5 學分,總共約 31 學分的 Loading;如果是做全職,一週五天都在上班,就相當於大學生的 25 學分的 Loading。個人覺得這個數字算是挺貼切的,提供給大家作為計算 Loading 的參考。 ↩︎

  4. 許多大公司會在新鮮人畢業前一年就開始跑招聘的流程,稱為預聘,對岸則稱之為校招(校園招聘)。 ↩︎

  5. 兩年後已經當了十幾場面試官的我回頭看,只能說這段顧慮是白操心了,但也可能是因為我當面試官時,面的以歐洲人為主,競爭強度不如亞洲與美國強。 ↩︎

  6. 後者由於單一機器無法負荷過大的連線量,架構會變得複雜許多,需要有各種不同的服務來負責快取、負載平衡等設計。 ↩︎

  7. 這張圖的來源是 wakatime,會記錄我有在敲鍵盤的時間,可能會遺漏掉例如查資料、測試所花的時數,只算是一個較保守的估計。 ↩︎

我為什麼放棄雙主修法律系的夢

學長好:

  冒昧打擾,我是OOO中高一升高二科學班的OOO。雖然我目前就讀的,是近純理科的科學班,且也參與貴系資訊之芽算法班課程,修習競賽程式(儘管競賽幾乎沒有成績 ),未來科系選擇可能是資工。但我的學習熱情可以說是在於法律,於我而言,學習法律體系架構、論述,比演算法與資結有趣許多。而目前依我淺薄的認識,比起科技業,我更嚮往司法官的工作(雖然司法官相對科技業低薪又血汗)。然而若依興趣選擇法律系,屆時若國考失利恐成一場空。

  這時另一種選擇就出現了:雙主修/輔系。在查詢資工雙法律的資訊時,看到學長學測後也曾在資工/管/法律或雙主修之間做選擇,而在PTT發文尋求意見。而根據後續學長的PTT文章,學長最後應該是選擇資工系且未雙主修或輔系,但似乎還是有到法學院跟社科院修課。是否能冒昧請問學長,當初為何會如此抉擇?

  另外,在拜讀完學長的《台大資工系紀實與心得》後,個人認為在資工系的壓力下,雙主修/輔系另一課業同樣繁重的法律系,似乎真的客觀有相當困難,想請問學長,在讀完資工系後,也不推薦雙主修/輔系法律嗎?

萬分感謝學長撥冗閱讀我的信件

祝 萬事順心

OOO 上

OOO中 學生

文章背景

有些大學後才認識我的朋友可能並不曉得,我高中時的第一志願一直在資工系和法律系之間擺盪,在無法割捨掉任何一個科系(或稱興趣)的情況下,我將雙主修視為進大學後的目標,也做了一些努力,最後卻放棄了這條路。

最近收到某高中學弟的來信,是看到我在 PTT Lawyer 板的發文「[問題] 雙主修資工有加分嗎?」,由於他有同樣的困擾,於是很勇敢的寄信請教我當初放棄的原因,這恰巧是一個相當好的機會,讓我重新檢視這段心路歷程,也將回信內容整理、改動了一下發布在這裡。

資工系與法律系——都是興趣

當時如何選系的考量,若要展開會篇幅過長。一言以蔽之,我高中時對寫程式和社會科學都有很大的興趣。當時讀了很多社會科學、律師執業實錄的書1,因為對社會科學的興趣大於寫程式,所以我把律師作為職涯的第一志願2,也因為不想放棄寫程式,於是打算雙主修資工系。

法律和資訊工程,大家都知道是兩個差距很大的領域,我當時的想法是,如果偏重法律,就是當個懂科技的律師、法官,幫助科技公司、科技人打官司,或者用資訊的技術解決許多台灣人對法律有嚴重的錯誤認知的問題;如果偏重資訊,則是走 LawTech 的方向,例如用 AI 協助判案、建立法律資訊平台等等。

阻力重重的雙主修之路

因為學測成績差強人意,最後我選擇了資工系,雙主修也就成了我大學的目標,然而這條路上阻力不少。

首先是法律系的課由於想修課的學生太多,大部分都僅限本系生、雙輔生修習,若還有少數名額則以抽籤的方式決定;我大一的課表本就被必修課所占滿,剩下的空堂不多,那時候去抽憲法、法律史的修課資格也沒抽到。

雖然有在聽陳聰富教授,民法總則的開放式課程,但因為當時想著雙主修畢業的學分數會非常多,大一兩學期我都用通識把課表塞滿了,加上必修課的壓力偏大,最後民總聽了三分之一也不了了之。

真正放棄的那一刻

大一雖然幾乎沒有碰法律的東西,但因為學分修得夠多,在大二要試試看申請雙主修還是來得及的;真正讓我猶豫很久,最後決定放棄的一刻,是我在大一升大二時去實習,暑假結束後,實習的單位問我要不要在大二上繼續幫他們,當時的我滿缺錢的,而且那份工作也讓我學到滿多,只是如果繼續工作,勢必就要壓低那學期修習的學分數,本來我規劃就是至少要花五年畢業,再壓低學分可能會拖到五年半,但我又很想多賺一點錢貼補生活花費,最後決定正式的放棄雙主修念頭。3

不再想雙主修法律系的更深層原因——缺乏綜效

然而,會放棄的根本原因,是我不再覺得雙主修可以產生足夠的綜效。

所謂綜效,是指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當你考慮雙主修時,請務必考慮,這兩個修習的科系,是不是能互相結合產生本來學習單一領域無法達到的效果?舉例來說,經濟學和心理學各自都是獨立的領域,但當它們結合時,推翻了經濟學過去最重要的「人是理性的」假設,並對社會現象重新產生了過去兩個領域的學者都無法企及的深入分析。

我在前面提到的法律和資訊結合的各種可能,也是綜效的一種體現;但在我加入資訊工程學系後,照前面我的設想,我若要結合法律,可以往 AI 的方向走,但很可惜的,AI 是非常吃重數學的,特別是 LawTech 這種前瞻領域,更需要數學強的人去推進各種與法律、判案相關的研究,而我的數學天分遠不如系上許多數學好的人;至於資訊相關的平台,我並不覺得需要真的很懂諸如三段論、所有權等法律概念才可以參與工程的部分。這部分你可以參考 Lawsnote 的徵才廣告4,他們對工程師並沒有要懂法律的要求。

退幾步來說,如果我日後還是想走回法律這條路,可以透過學分班進修、補習班補國考,甚至是重考法律系,這也是我選擇三年畢業的其中一個原因,還年輕的時候容錯率是很高的,犯了什麼錯損失個幾年都有挽回的機會。

另一方面,我也不覺得雙主修是產生綜效的有效率的方式,以法律雙主修資工來說,就有許多科目是身為法律人根本不需要了解的知識,包含自動機與形式語言(可以理解為計算複雜度相關的數學)、計算機結構(談論 CPU 如何運作),這些卻是資工系必修,因此想要拿兩個學位的話,務必得修這些無法產生綜效的科目;反過來談資工雙主修法律也是一樣的,如果我今天不以國考為目標,只是想要對法律有比較全面的體會(例如為了研究 LawTech 有哪些可能的方向),一些複雜且相當費時學習的必修科目,我想也是可以跳過的。

得到更多的自由

在我放棄雙主修後,還是有繼續修我喜歡的學院的課。

這時候由於不再為了拚雙主修的畢業門檻而修課,因此可以更自由的挑選我覺得有趣的課,例如我在資管系修了軟體專案管理,其中的一些概念就和國企系開的行銷管理相互輝映,也和資工系的軟體工程設計有一些重疊但不同角度的解讀。

修法律系的課也是偶爾可以感受到一點點這種綜效的感覺,例如某一次修刑總時發現老師講的東西其實可以用資工系某門網路資訊檢索與探勘的理論來解釋,或者另一次刑總講的也在行銷管理中有重複提到,但相對來說,法律確實是一門非常獨立的學問,而不容易與其他門領域的學問產生碰撞。

法律人要真正運用到跨領域的知識,我想應該是在工作之後,然而國考這道檻卻要花掉大家好幾年的時間埋首在法律書籍中。

最後給學弟的建議

如果你熱情在法律系,想雙資工系的根本原因只是「當國考失利的備胎」,而不涉及任何可以產生綜效的方式,我會建議你就直接選法律系了。首先退一步講,等到你國考失利再來轉行當工程師是完全可行的,computer science 有太多線上資源,我也聽到很多文組轉工程師而且非常成功的例子。其次,如果你要在大學兼顧資工系的課程,沒有白吃的午餐,你準備國考勢必就少其他人一半的心力,不然就是你會非常、非常累XD

我建議你重新認真的檢視一下自己對法律的熱情與天份。當一個東西同時是你天份、熱情所在,也是這個世界所需的,那麼成功就是必然的。如果不是,你又真的很怕國考失利的話,我建議就先選資訊工程吧。如果你真的對法律有足夠的熱情,它會指引你在某一刻走回法律這條路的。


  1. 高中看的書,水準算得上相當的高,但也有很多內容沒辦法完全吸收就是了;書本包含:一課經濟學、蘋果橘子經濟學、到奴役之路、槍砲細菌與鋼鐵、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快思曼想等等,諸多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與法律的書,不及備載;律師從業實錄包含:我不再當浮士德、噬罪人等。 ↩︎

  2. 法律和社會科學的關聯並不算相當大,會這樣考慮一方面是很現實的考慮到出路,另一方面也的確覺得自己的性向和專長應該會和法律很搭配。 ↩︎

  3. 這部分有在大二回顧記述過。 ↩︎

  4. Lawsnote 是台灣做法學資料庫、法律搜尋引擎的新創公司。 ↩︎

給台大資工系新生的話

這篇文原本是我 9 月初分享《台大資工系紀實》在 FB 系板的文章底下的留言,最近有學弟跟我要這篇文的網址,想在痛苦的期末中重新獲得一些鼓勵,想說那不妨就順便把它貼在部落格裡吧。

想給 B10 新生,以及剛加入資工系的朋友寫一些話。

還沒開學,大家可能會僥倖地覺得自己不會屬於計程停修或被當的那一群人。

當然,我誠心的祝福大家都能順利地跨越計程這道檻;不過,不論計程有沒有順利通過,大家仍會在後續的必修課,如 DSA(資料結構與演算法)、ADA(演算法設計與分析)、SP(系統程式設計)等課程,持續遭遇重擊。

許多人,可能會在大二上 ADA 怎麼想都想不出作業解答的時候,或是甚至在計程還沒結束前,就產生一種「我是不是不適合讀資工系?」的疑問。如果有這樣的疑問,我想在這裡說的是,有這種疑惑非常正常,你也並不孤單,因為很多的學長姐,也都是帶著這樣的感受撐過來的。

這種失落感,我想主要是來自和同學的比較,特別是大家會發現,在跟程式有關的必修課上,有一群人要嘛不用上課,要嘛則是可以以十倍的效率輕鬆的完成;而你榨乾了腦汁還是想不到解方,只能求助助教、朋友,或是根本沒講過幾句話的強者。

礙於系上課程規劃的問題,普遍而言,大家要到了二下才有時間和機會可以探索各個領域,也是到這個時候,大家才會慢慢的發現,資訊工程領域中的「成功」,並不是只有「可以秒解程式演算法題目」的這樣一種可能。

不過,許多人可能還沒撐到曙光乍現的這一刻,就已經對自己的程式能力與天分喪盡信心,而不覺得自己可以當好一個工程師。

計程二修才過、ADA 作業想不出來而缺交,這些我們覺得是世界末日的當下,要到了很後來很後來才會知道,其實對於自己真正想走的領域,根本就不痛不癢。但是,卻因為它們是「必修課」,是我們逃避不了的宿命,而讓我們誤以為資工系就只有「學好演算法題目」一條路。

很可惜,至少在我這一屆,沒有人對我們說這些話,所以我們就這樣痛苦了一年、兩年、三年,直到現在,有些人很幸運的找到了自己熱情所在的領域,有些人還在上下而求索,有些人則仍受阻於過去的陰影無法往前走。

這種遺憾,我很不希望到了十年後還存在這個地方,所以在颱風欲來的夜,寫下了這段話,僅供學弟妹參考。

台大資工系紀實與心得 - 後記

🔘本篇後記與我原本的通識課報告總結完全不同,原本的總結是藉由描寫個人的經驗回顧整篇文章的脈絡,並帶出寫作動機,如有興趣的讀者歡迎點擊這段文字展開閱讀。

總結

筆者在最後以自身的例子回顧整篇文章作為結論。我於三年前進入台大資工系就讀,當時就深刻體會到這是一個天分與實力落差最大的系,我其實是文章中提到的程式先修者,這樣的想法或許是一種得了便宜還賣乖,不過當我看著同學練習《計程》的題目,看著他們在一些我以前初學時也不曾卡住的地方卡很久,我的確有種「啊,原來寫程式的天分差距是這麼大」,另一方面也感慨教育制度竟篩不出真正對程式有天分的人。不過我並沒有因此而在課業上比較輕鬆,反而在非程式的必修包含普物與微積分受盡挫折。(在這兩門課有像我這麼大挫折感的人,全資工系甚少,故不在本文中特別呈現)

我原本並不會去系館,但為了拯救成績而開始去系館認識人,也在這時候開始感受到了系館討論的紅利,也是因為我挑對了時間在大一上後半段就去系館,把握住了系館的群體還沒有定型的機會窗口(Window of Opportunity);若如文章中沒去系館的學姐,在大二時才想要去系館認識人,這時大家都已經有自己固定的小圈圈,要再打入顯然就不會那麼容易。

我就這樣一直享受著系館的討論紅利,且因為我並不像系上大多數人一樣在意成績,就能夠少花一些時間而將心力花在社團與自學技術。後來也因此而拿到一份好的實習。然而在這過程中我其實好幾度想離開系館的生活,因為我骨子裡較為崇尚自由而不想整天在系館還要配合群體而行動,但這幾次的嘗試最後都失敗了——我發現沒有實體的空間可以和朋友一起討論,寫作業的效率遠不如待在系館的時候,最終我還是回歸系館的生活,直到這學期申請提早畢業為止。

回顧大學三年,我深刻的感受到天分落差、系館與討論的重要性,同時因為我有很多外系的朋友,和他們鬼混時總是會有一種卡繆式的荒謬油然而生,為什麼同一間大學的學生,如管院學生視課業如玩物,資工系的人卻承受這些課業壓力帶來的痛苦呢?或許我的同學們總是能想到理由說服自己撐下去,而且我也已經是幸運到可以藉助在系館的群體而減輕孤軍奮鬥之苦;或許慮及遠方,這些苦難也可能都是有道理的;但至少現在的我想要把這樣的苦難,它的根源、它所引發的文化都完整地紀錄下來,作為一種不是那麼有力道的反抗。此為動機其一。

如果當初我沒有決定踏出舒適圈來到系館,必定會和現在的我有非常大的不同。有時候看到一些以前打過照面,曾經差不多水準的人,但是因為沒來系館、孤軍奮鬥而逐漸落後大家的人,就會覺得好可惜。來不來系館有時候僅是一種機緣巧合,但是卻造成了人們之間的極大差異,所以我想要把這樣不成文的規則寫出來,希望能避免再有如那位沒來系館的學姐的例子出現。此為動機其二。

最後,作為大學的最後一個學期,我本來就有想要寫一篇資工系紀實,記錄一些資工系特有的文化,希望讀者看到這邊應該認同,台大資工系的確是有一些相比其他科系、甚至是其他學校的資工系,截然不同的文化。將三年的觀察化為此篇,恰好是大學的最後一份作業,為大學畫上句點,我覺得挺有儀式感的。此為動機其三。

後記

關於台大資工系的種種生態與文化,自然是不可能在短短這幾篇文就講完的。

許多曾經想寫的素材,例如族群構成、修課、性別比過高等等,都被我割捨掉了。為什麼最後是挑在文章中呈現的這幾個面向來描寫呢?

在寫作過程中,我盡量把握以下兩個原則。

其一是短期趨勢不寫,例如 B06、B07 兩屆都是以系男籃或系男排作為系上較有領導力的團體,且也因為一屆人數眾多而發展出雙系核的分布(系籃/系排,以及同時兼顧讀書和系上活動的群體);然而到了 B08、B09,會待在系館的群體就沒有這麼涇渭分明的隔閡了,也不再是由系隊作為系核。再例如 B07 以前的「真強者」多自成小圈圈且排外,但 B08 以後這種趨勢就逐漸淡化了。這種短期趨勢由於可觀察的樣本數過少,我又希望寫出來的這幾篇文章能歷經五年、十年而仍有其效用,所以就不將其納入文章探討的範圍。

其二是與其他系相同,且沒有洞見者不寫,性別比就是其中之一。台大資工一向是個男性人數遠大於女性的科系,以我身處的 B07 為例,一百四十多個人僅有不到二十個是女生,然而隔壁如電機系、物理系,在這方面也並不好上哪裡去。我在系上的女生朋友,以及所訪問的女生人數,相對於系上比例並不少,然而就個人觀察來說,女生們在台大資工系裡各自發展出來的生存、社交策略,多樣性並不遜於男生,也就是說,幾乎每個女生都有自己適應資工系的一套方式(甚至可以說,這些方式和許多男性並沒有很大的差別),很難統整、分析出女生在資工系生存有什麼特別的文化,所以也不在文章中特別拉出這塊來做描寫。當然,也可能是因為我不是女生,又對女性主義沒有深入研究,期待有人可以補齊這塊缺漏。

說到補齊缺漏,大概是我孤陋寡聞,在網路上還沒找到有以這種方式探討大學科系的生態與文化,在沒有任何類似資源可以參考下,必定是東缺西漏,有思慮不周之處,希望藉由這幾篇文章拋磚引玉,期待能看到更多不管是描寫台大資工系、或任何學校任何科系,有趣的文章!

最後誠摯的感謝所有讓我訪談的朋友們,讓我看到了更多原先未注意到的面向,沒有你們真誠的分享,這篇文章絕對不會這麼的完整。

2021.08.27 於軍中。

後後記

無心插柳地,這一系列文觸及到了很多的學長姐,激起了很多有趣而深刻的討論。許多文章或留言礙於權限,我無法看到或分享出來,但仍有一些公開的文章,很好的補充了這一系列文未涵蓋到的面向,徵得作者同意後,在這裡列出提供讀者們參考:

另外我在個人臉書分享的連結,留言處也有一些討論,歡迎參閱。

台大資工系紀實與心得 (4) - 課業壓力與刻板印象

前面幾篇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台大資工系的學生,生活重心以課業為主,當問及他們學期中的假日都在做什麼時,絕大多數人仍在與作業奮鬥。有趣的是,筆者訪問到的人既幾乎一致覺得課業壓力很重,但假設能重來一次時,又都一致的仍願意選擇資工系,是什麼支撐他們對於這麼重的課業壓力仍甘之如飴呢?

興趣、心流與薪水作為動力

寫程式是一項容易吸引人興趣的活動,許多筆者訪談的人都提到了對寫程式或學習程式有一些興趣作為內在動機支撐著,而非僅僅因為外在動機如課堂要求而寫。例如一位朋友說他喜歡做一些實際的、看得到的東西,如網頁、推薦系統1;另一位朋友則說他喜歡自動化,打一行指令就做了很多事情,覺得很酷;還有人則是單純覺得寫程式的邏輯很有趣;雖然原因各異,確實有不少人是因著內在動機,喜歡寫程式而很願意繼續待在資工系的。

也有些人在寫程式時會進心流(Flow)。心流,是指一個人全神貫注於某件事而渾然忘我的境界,有些筆者訪問的對象並沒有聽聞心流這個概念,筆者則以「忘記飢餓」2這一標準追問,則所有筆者有訪問到這一問題的人都回答他們有過這樣的經驗,儘管有些人進入心流的經驗並不多。

對於常進入心流的人,如另一位同樣是剛畢業的學姐,她的說法是,只要她遇到想解的程式題目就會進心流,而這樣的體驗也是她很喜歡寫程式的原因;某位大二的學弟則表示,最近很容易被分心而無法進入心流,但很希望每次都可以進心流。顯然,對於曾經進入心流的人,這種感覺的確讓人欲罷不能。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在每次寫程式時進心流,對於那些極少或從未因為寫程式而進入心流,或者對寫程式未曾感興趣過的人,就是因為資工系穩定的工作與高薪,使得他們即使學習路上是痛苦的,也不後悔選資工系。

社交活動與刻板印象

談論到資工系時,不善交際、 「肥宅」,或者不擅長和異性相處都是很經典的刻板印象,然而於第二章我們探討了資工系與同儕討論的風氣極盛,對資工系學生而言,與人互動、合作並不是什麼陌生的事情,而且系上活動也很多元,那麼這些刻板印象又是怎麼來的?常主辦活動的朋友說:

管院可以跟陌生人聊得很順利,是因為他們都可以很知道自己生活中發生過什麼好笑的事情,然後在跟陌生人見面時用不尷尬的方式表達他們最近遇到的事情,或是一些好笑的想法,接觸到有趣的事件,就會分享出來。但如果是我就沒辦法這麼順利的跟別人分享。

有雙主修財金系的朋友也提到,財金系的人的話題通常圍繞在系上的八卦、實習;資工系的人則多在聊程式,顯然對於資工系的人而言,比較擅長聊工作、程式相關的事情。

或許是筆者恰好身處資工系又有一些管院的朋友,總覺得資工系和管院恰好是刻板印象的兩個極端,在訪談系上同學時也注意到,許多人在回答跟資工系有關的問題時,往往會拿管院來做比較,例如以管院的不讀書來對比系上的課業壓力,或者以管院的陌生開發能力來說明自己無法對生活有敏銳的觀察,再例如以管院的出一張嘴、不務正業來對比資工系具有硬實力。然而筆者發現一件更有趣的現象,雖然資工系與管院有這麼極端的差別,近幾年資工系找實習的風氣逐漸追上管院;而管院也開始人人都在學寫程式,這個現象會如何發展還需要進一步的觀察。

下一篇:台大資工系紀實與心得 - 後記


  1. 例如 YouTube 會推薦使用者潛在喜歡的影片,這背後就是一種推薦系統 ↩︎

  2. 例如「你有沒有曾經寫程式寫到忘記去吃飯?」,其實就是古人說的「廢寢忘食」。 ↩︎